孩子喉咙痛长泡可能由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链球菌性咽炎等引起,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不同病症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等方式,婴幼儿、过敏体质儿童、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可能的病因
孩子喉咙痛长泡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疱疹性咽峡炎:这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部分患儿有头痛、腹痛或肌痛。特征性表现为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等部位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疱疹破溃后可形成小溃疡。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人群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除了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外,也可能出现喉咙长泡的情况。患儿多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发生在咽部、软腭、颊黏膜等部位,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疼痛,影响进食。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
链球菌性咽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致病菌。起病较急,可有咽痛、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咽部黏膜上有散在的小疱疹。
二、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孩子咽部的情况,查看疱疹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同时检查口腔其他部位以及手、足等部位是否有相应的皮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链球菌性咽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毒检测:可通过咽拭子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等的检测,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对于链球菌性咽炎,可进行咽拭子培养,若培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则可确诊。
三、治疗与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对症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喉咙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局部喷雾剂缓解症状。
抗病毒治疗:对于肠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
手足口病
一般治疗:同疱疹性咽峡炎的一般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发热时处理方式同上;口腔疱疹溃疡疼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等缓解疼痛;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等,若出现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抗病毒治疗:可使用干扰素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链球菌性咽炎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等,若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其他抗生素。
对症治疗:发热时处理方式同上;咽痛明显时可使用局部含片等缓解症状。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拒食、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喉咙疼痛等不适,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加重。
过敏体质儿童: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过敏情况。比如使用抗生素时,要详细询问过敏史,避免使用患儿过敏的药物。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患上述疾病时病情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而加重,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