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块即荨麻疹的治疗包括避免诱因,如从饮食、药物、感染、环境等方面避免相关诱因;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其他药物等;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需谨慎选药并注意皮肤护理,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避免诱因
1.饮食方面:某些食物可能诱发荨麻疹,如鱼虾、蟹贝、肉类、牛奶、蛋类等动物性蛋白质,还有草莓、可可、番茄和葱蒜等植物性食物。若能明确具体诱因食物,应严格避免食用。对于儿童来说,需特别留意其日常饮食中的食物摄入情况,观察食用某种食物后是否出现荨麻疹症状加重等表现。
2.药物方面: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一些非免疫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黏菌素等可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发荨麻疹。在给不同年龄段患者用药时,要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尤其儿童用药更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3.感染方面: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都可能诱发荨麻疹。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类型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发生病毒感染相关的荨麻疹,需注意观察其是否有感染相关症状,如发热、咳嗽(病毒感染呼吸道时)等。
4.环境因素:吸入物及接触物可能引发荨麻疹,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吸入物,还有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及某些植物、动物接触物等。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需关注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比如在花粉季节,过敏体质者需减少外出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如风团、瘙痒等。对于儿童患者,需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等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情况的患者。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副作用,非病情严重情况一般不首选,在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尤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考虑。
3.其他药物:如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可根据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三、中医治疗
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如风寒束表证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风热犯表证可用消风散加减,血虚风燥证可用当归饮子加减等。但中医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处方,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需根据其体质等进行调整。
2.针灸治疗:可选取一些穴位进行针刺等治疗,如曲池、血海等穴位,但针灸治疗也需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儿童进行针灸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安全等问题。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皮肤护理,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
2.孕妇:孕妇患荨麻疹时,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一般先尝试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寻找并避免诱因等,若病情需要用药,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患荨麻疹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同时,老年人的皮肤较为敏感,在皮肤护理等方面需更加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