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瘫可表现出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情况,如运动发育迟缓有抬头、翻身、坐立异常,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降低,姿势异常有异常握持反射和异常姿势体位,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和异常病理反射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婴儿表现,及时带其就医,婴儿越小早期干预效果可能越好,同时要提供安全舒适环境。
1.抬头困难:正常婴儿在2-3个月时就能较好地抬头,而脑瘫婴儿在相应月龄可能抬头不稳或无法抬头。例如,3个月大的脑瘫婴儿俯卧位时,头部不能抬起或抬起角度明显小于正常婴儿。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婴儿颈部肌肉的控制和神经对肌肉运动的协调功能,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肌肉力量和神经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凸显出这种运动发育的滞后。
2.翻身、坐立异常:正常婴儿4-6个月会翻身,6-8个月能坐稳。脑瘫婴儿可能翻身困难,坐立也不稳定,可能过早或过晚出现相应动作,且动作协调性差。这与大脑对肢体运动的调控异常有关,不同年龄的婴儿由于其身体发育阶段不同,对运动控制的要求不同,脑瘫婴儿在这个阶段的运动表现就会偏离正常轨迹。
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如家长给婴儿更换尿布时,发现婴儿的腿很难分开,被动活动时阻力较大。这是由于脑瘫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婴儿来说,肌张力增高会影响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和姿势,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肌肉本身相对较嫩,肌张力异常更容易被察觉。
2.肌张力降低:婴儿肢体松软,缺乏正常的张力,看起来软绵绵的,比如抱婴儿时感觉婴儿的四肢没有正常的支撑力。这是因为大脑对肌肉的控制出现问题,导致肌肉不能正常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不同月龄的婴儿对肌张力的耐受和表现不同,肌张力降低会影响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
姿势异常
1.异常的握持反射:正常婴儿出生后就有握持反射,3-4个月时消失。但脑瘫婴儿握持反射可能延迟消失,而且握持时手指紧握,难以掰开,或者呈现出不对称的握持情况。这与脑部神经损伤影响了原始反射的正常发育有关,婴儿在不同月龄时握持反射的正常变化是有规律的,脑瘫婴儿的这种异常姿势是神经功能异常的体现。
2.异常的姿势体位:比如婴儿经常呈现头后仰、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头后仰是由于颈部肌肉张力异常,下肢交叉可能是由于下肢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异常。这些异常姿势在不同月龄的婴儿身上都可能出现,是脑瘫早期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与正常婴儿应有的自然、对称的姿势形成鲜明对比。
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除了握持反射外,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也可能延迟消失。正常拥抱反射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若脑瘫婴儿在6个月后仍存在明显的拥抱反射,就需要引起重视。原始反射的正常消失是婴儿神经发育逐渐成熟的标志,脑瘫婴儿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是脑部神经发育异常的反映,不同月龄的婴儿原始反射的正常消失时间是判断其神经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
2.异常的病理反射:部分脑瘫婴儿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踝阵挛等。但对于婴儿来说,病理反射的检查需要谨慎,且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提示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病变。这与脑瘫导致的神经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婴儿的神经系统处于不断发育和完善的过程中,异常病理反射的出现打破了正常的神经发育进程。
温馨提示: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密切关注婴儿的这些表现,一旦发现婴儿有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和评估。因为婴儿年龄越小,早期干预的效果可能越好,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婴儿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给婴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因姿势异常等情况导致婴儿受伤等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