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因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的炎症,有急慢性之分,表现多样,检查有实验室和影像学方法,治疗分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与年龄相关的良性疾病,有下尿路梗阻症状,检查有实验室和影像学方法,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和手术等原则,不同人群患病及治疗需考虑相关因素。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炎
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因其他非感染因素而引发的炎症反应。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会导致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引发炎症。
前列腺增生
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良性疾病,主要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增生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性激素平衡失调以及前列腺组织内双氢睾酮等生长因子作用,会促使前列腺间质和上皮细胞增生,一般40岁左右开始出现增生相关变化,50岁左右症状逐渐明显。
二、临床表现
前列腺炎
症状类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还可能出现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等。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迁延,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会阴、下腹等部位坠胀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减退、早泄等,精神心理方面可能有焦虑、抑郁等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长期酗酒者患慢性前列腺炎时症状可能更顽固。
前列腺增生
症状表现:主要是下尿路梗阻症状。早期表现为尿频,尤其是夜尿增多,这是因为增生的前列腺刺激膀胱三角区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迟缓、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时间延长、终末滴沥等;严重时可发生尿潴留,患者膀胱内尿液无法排出。老年男性是高发人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等可能加重排尿困难症状。
三、检查方法
前列腺炎
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是常用方法,急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白细胞明显增多,可伴有脓细胞;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尿液和血液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及致病菌类型。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观察前列腺大小、形态等,但对前列腺炎诊断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病变。
前列腺增生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了解有无血尿、感染等情况;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有助于排除前列腺癌,因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可能同时存在,PSA是重要鉴别指标。
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筛查方法,能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内部结构等;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评估排尿功能,如最大尿流率等指标,了解排尿梗阻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原则
前列腺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植物制剂等缓解不适,同时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规律性生活、避免久坐、戒酒等。不同年龄男性治疗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影响,老年男性用药更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前列腺增生
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无明显下尿路梗阻的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症状变化及前列腺情况。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α受体阻滞剂可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5α-还原酶抑制剂可缩小前列腺体积。对于老年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梗阻及并发症的患者,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手术风险需根据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评估,老年患者手术前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