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估与监测包括术后尽早进行专业吞咽功能评估(不同人群评估有差异)及定期监测并据恢复调整措施;康复训练方法有口腔运动(口唇、舌部运动)、吞咽肌群(喉部提升、吞咽反射训练)、饮食调整与姿势训练;医疗干预措施有针灸(专业操作)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要趣味安全、老年要循序渐进且关注基础病、有基础病史者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影响并多学科协作康复。
定期监测:术后要定期对吞咽功能进行监测,观察恢复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根据患者的恢复状态调整康复措施。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恢复潜力较大,但也需要密切监测防止延误康复时机;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需更细致地监测其变化。
康复训练方法
口腔运动训练
口唇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口唇的闭拢、张开、噘嘴、咧嘴等运动,每次练习数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其进行口唇运动训练,增加趣味性。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进行口唇运动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可根据个体耐受情况调整。
舌部运动:包括舌的前伸、后缩、上抬、侧方运动等。可以让患者用舌尖舔上下唇、左右口角,然后舔牙齿外侧等。舌部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舌的灵活性,对吞咽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吞咽肌群训练
喉部提升训练:教导患者进行喉部提升的动作,可配合发声训练,增强喉部肌群的力量。例如让患者发“啊”音时感受喉部提升,逐步掌握正确的喉部提升方法。不同年龄患者的喉部提升训练难度不同,需要逐步引导。
吞咽反射训练:通过轻触患者咽部等方式诱发吞咽反射。对于存在吞咽反射障碍的患者,可反复进行该训练以促进吞咽反射的恢复。
饮食调整与训练
食物质地调整:根据吞咽困难程度调整食物质地。从软食、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例如将固体食物制成泥状、糊状,便于患者吞咽。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的食物质地,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呛咳。
吞咽姿势训练:教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吞咽姿势,如头部前倾、颈部前屈等姿势,有助于改善吞咽过程。不同体型、不同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合适的吞咽姿势,以达到最佳吞咽效果。
医疗干预措施
针灸治疗:针灸可能对改善吞咽困难有一定帮助,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肌肉功能。但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对于儿童患者,针灸治疗需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针灸刺激强度等。
药物治疗(如有需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辅助改善吞咽功能,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对于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因素导致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小脑下疝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时,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家长需积极配合医生,耐心引导儿童进行各项训练,密切观察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训练方案。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根据吞咽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饮食。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恢复相对较慢,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避免因过度用力等导致基础疾病加重。同时,要为老年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训练环境,提高其训练的依从性。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吞咽困难的康复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状态,康复措施的选择要避免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必要时在多学科团队(包括康复科、相关基础疾病科室等)的协作下进行康复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