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潜伏期15-45天,有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重型肝炎等类型,症状各有特点;戊肝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潜伏期平均40天(10-70天),也有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重型肝炎等类型,不同人群感染症状有差异,接种疫苗是预防有效措施。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多数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平均热程3天,部分患者有畏寒,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黄染,1-3周内达高峰,部分患者有轻度肝大、脾大,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质偏软,有压痛及叩痛,此型病程长短不一,大多在3个月内恢复,但部分病例病程会迁延转为慢性。
重型肝炎:占甲肝病例的比例较低,但病情严重。急性重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展迅速,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且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发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如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或倒置),既往有慢性乙肝、丙肝等病史。
戊肝症状
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平均为40天(10-70天)。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过程与甲肝相似,但老年患者比例较高,淤胆症状较常见,病程较长。起病初期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平均持续5天,随后出现黄疸,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黄疸持续2-4周,然后逐渐消退,症状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为多,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部分患者有肝大、压痛,肝功能轻度异常,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恢复。
重型肝炎:戊肝引起的重型肝炎也较为常见,尤其是妊娠晚期妇女感染戊肝后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较高。妊娠合并戊肝的患者除了有普通戊肝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腹胀等,黄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易出现肝性脑病、腹水、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感染甲肝和戊肝后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不如成人明显;老年人感染戊肝后,淤胆等表现更突出。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感染甲肝或戊肝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发展为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生活方式方面,卫生条件差、生食海鲜等可能增加感染戊肝的风险。在预防方面,接种甲肝疫苗和戊肝疫苗是预防甲肝和戊肝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经常接触肝炎病毒的医务人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