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是关节部腱鞘内由结缔组织退变致的囊性肿物,病因有劳损和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临床表现为皮下可触及肿块及相应部位酸痛等,好发于手腕背侧等部位,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自行消退、非手术(挤压、穿刺抽液)和手术等方式,可通过合理用关节、保暖、锻炼预防,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腱鞘囊肿的定义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其内含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
二、腱鞘囊肿的病因
劳损因素:长期过度使用关节,如经常从事手部劳作的人群,手腕部长期反复的屈伸活动,会使腱鞘磨损,导致腱鞘囊肿的发生风险增加。例如,手工劳动者、键盘操作员等。
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结缔组织会出现黏液退行性变,关节囊、韧带、腱鞘等部位的结缔组织发生改变,容易形成囊肿。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常见。
三、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多数腱鞘囊肿患者无明显不适,仅能在皮下触及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晰,质地较硬,有弹性,一般如米粒至乒乓球大小。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酸痛、胀痛,尤其是当囊肿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肌腱时,症状会较为明显。
好发部位:常见于手腕背侧、掌侧,手指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附近,足背也是好发部位之一。
四、腱鞘囊肿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皮下的囊性肿块,根据肿块的位置、质地等初步判断是否为腱鞘囊肿。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腱鞘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助于明确诊断;X线检查一般用于排除骨骼病变,对腱鞘囊肿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但可了解关节周围骨骼的情况。
五、腱鞘囊肿的治疗方式
自行消退:部分较小的腱鞘囊肿有自行消退的可能,这可能与局部压力变化、自身吸收等因素有关。对于无症状的较小囊肿,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
非手术治疗
挤压法:医生用手将囊肿挤压破裂,让其自行吸收,但这种方法有复发的可能。
穿刺抽液:用注射器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然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再加压包扎。不过该方法也存在复发的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囊肿较大且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将囊肿完整切除,复发率相对较低,但术后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六、腱鞘囊肿的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关节: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同一关节,工作中定时休息,做一些关节放松活动。例如,长时间打字后,可活动手腕、手指,做屈伸、旋转等动作,缓解腱鞘和肌腱的疲劳。
注意关节保暖: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增加腱鞘囊肿的发生风险。因此,要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或空调环境中。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有助于预防腱鞘囊肿。如进行手部的抓握、伸展等功能锻炼,增强手部肌肉力量。
七、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腱鞘囊肿相对较少,若儿童出现手部或足部的囊性肿块,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儿童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女性:女性由于手部劳作相对较多,尤其是一些从事精细手工工作的女性,如刺绣、编织等,手腕部腱鞘囊肿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手腕等关节的保护,避免过度劳损。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明显,更容易发生腱鞘囊肿。老年人在治疗腱鞘囊肿时,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如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