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部位因病原体感染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于有毛发易摩擦部位,通过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诊断,局部或系统用药治疗;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青春期多见,好发于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依据临床表现诊断,局部或系统用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用药需谨慎。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青春期人群多见,与青春期雄激素分泌旺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毛囊炎:
症状表现:典型损害为毛囊性丘疹,开始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自觉有轻度疼痛。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
不同类型特点:细菌性毛囊炎,脓疱较明显;真菌性毛囊炎,皮疹多为圆形丘疹,炎症相对较轻,可伴有瘙痒。
痤疮:
症状表现:皮损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
不同类型特点:粉刺是痤疮的早期表现;炎症明显时可形成脓疱;病情较重时会出现结节、囊肿,愈合后易留瘢痕。
好发人群与部位
毛囊炎: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更容易患病。
好发部位:与毛囊分布有关,多发生在有毛发且易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部、大腿、臀部等。
痤疮:
好发人群:主要见于12-25岁的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在月经前痤疮可能加重。
好发部位:主要累及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诊断与鉴别诊断
毛囊炎:
诊断:根据典型的毛囊性丘疹、脓疱等临床表现,结合病原学检查(如细菌涂片、真菌镜检及培养等)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疖、皮肤脓肿等鉴别,疖一般范围更大,有明显的红肿热痛,中央有脓栓;皮肤脓肿边界不清,波动感更明显。
痤疮: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好发于青春期,皮损分布于面部等皮脂腺丰富区,有特征性的粉刺、丘疹等多形性皮损。
鉴别诊断:需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鉴别,酒渣鼻主要发生于中年人,以面中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为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损害为半球形或略扁平的丘疹或结节,暗红色,玻片压诊可见苹果酱色改变。
治疗原则
毛囊炎:
局部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
系统治疗:病情严重者,如多发性毛囊炎,可口服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具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
痤疮: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类型选择药物,粉刺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丘疹、脓疱可外用过氧苯甲酰、抗生素等;结节、囊肿可外用维A酸类或糖皮质激素制剂。
系统治疗:病情较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异维A酸等,女性患者伴有雄激素水平增高可使用抗雄激素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毛囊炎:
儿童:儿童患毛囊炎时,由于皮肤娇嫩,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外用药物时需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如婴幼儿使用抗生素软膏要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孕妇:孕妇患毛囊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痤疮:
儿童:儿童痤疮相对少见,多为新生儿痤疮等,一般病情较轻,注意皮肤清洁,多数可自行消退,避免自行使用成人痤疮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孕妇:孕妇痤疮一般不建议系统使用药物治疗,以局部清洁、保湿等基础护理为主,病情严重时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外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