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病因多样,包括多种致病因素且病程超6月,病原有多种;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通过血液等传播。两者临床表现有差异,诊断分别通过询问病史等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等检查,治疗均需去除病因等,慢性肝炎依病因处理,乙肝关键是抗病毒治疗,乙肝孕妇需特殊监测与处理。
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肝脏炎症等病变。
病原学
慢性肝炎:病原包括病毒(如甲肝病毒、丙肝病毒等除乙肝病毒外的其他嗜肝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物质、药物、酒精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肝炎病原不同,例如药物性慢性肝炎是由于长期服用特定药物引起,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肝:病原明确是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有特定的基因结构等特征,可分为不同的基因型等,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在致病性、传播特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比如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患者除了一般肝病症状外,可能还伴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慢性肝炎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成人则可能更易察觉乏力、食欲下降等表现;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慢性肝炎的表现可能受激素等影响而有所不同。
乙肝: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急性乙肝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等典型急性肝炎表现;慢性乙肝患者症状类似慢性肝炎,如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也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病情。乙肝孕妇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因为乙肝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给胎儿,需要采取相应的阻断措施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诊断方法
慢性肝炎: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用药史、饮酒史、输血史等,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肝脏情况,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病原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原感染导致的肝炎)、自身抗体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诊断很重要)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肝脏炎症程度和病因等。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需考虑年龄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儿童进行肝脏穿刺活检需谨慎评估风险;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进行相关检查要考虑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干扰。
乙肝: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血清学指标,同时结合肝功能、HBVDNA定量等检查。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HBVDNA定量可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对于乙肝孕妇,除了常规乙肝相关检查外,还需要监测胎儿宫内情况等。
治疗原则
慢性肝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用可疑药物、戒酒等,然后进行保肝、抗炎等对症治疗。如果是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儿童用药需选择对其肝肾等器官影响小的药物;老年患者要考虑多器官功能衰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如符合指征可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药物抗病毒)、保肝抗炎等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对于乙肝孕妇,在孕期需要评估病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阻断母婴传播,同时要监测胎儿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