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检查、阴道准备及器械准备)、手术过程(选择麻醉方式、置入宫腔镜并切除息肉)、术后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抗感染、休息活动及根据病理结果后续处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一般情况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月经情况、是否有异常阴道流血、是否有不孕等相关病史。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青春期患者可能更关注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围绝经期患者需考虑息肉恶变的风险。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是否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
术前检查:进行妇科检查,了解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身体基本状况,排除手术禁忌证。
阴道准备:手术前需进行阴道清洁,一般在术前1-2天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阴道擦洗,减少阴道内的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2.器械准备:准备好宫腔镜手术器械等相关设备,确保器械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二、手术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尤其适合能配合手术且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这种麻醉方式可以使患者下腹部手术区域痛觉消失,同时患者保持清醒,便于手术中与医生沟通。
全身麻醉:对于不能配合手术、精神过度紧张或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能让患者在无痛苦、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手术,但需要患者无全身麻醉禁忌证,如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等。
2.宫腔镜手术操作
置入宫腔镜: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适度牵拉宫颈,将宫腔镜经阴道、宫颈置入宫腔。通过宫腔镜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息肉的位置、数目、大小等。
息肉切除:根据息肉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用宫腔镜下息肉钳钳取息肉,对于较大的息肉可使用宫腔镜下电切术。如果是电切术,利用电切环将息肉从基底部切除,切除的组织要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的子宫肌层组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操作时需更加精细,如青春期患者要尽量减少对子宫的过度损伤,以保护其生育功能;围绝经期患者要注意切除彻底,降低复发及恶变风险。
三、术后处理
1.一般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一般每30分钟-1小时监测一次,连续监测2-4小时,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阴道出血情况观察:观察阴道出血的量、颜色等。一般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若出血较多需及时处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阴道出血的观察重点有所不同,青春期患者要警惕因出血过多导致贫血等情况,围绝经期患者要排除息肉残留或恶变导致的异常出血。
2.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一般会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阴道清洁度差等,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适当延长。
3.休息与活动:患者术后需适当休息,一般建议休息1-2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在休息期间可适当进行轻体力活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身体恢复,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休息和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其生理特点,青春期患者在休息的同时可适当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围绝经期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康复。
4.病理结果反馈与后续处理:术后等待病理结果,若病理结果提示息肉恶变等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若为良性息肉,要告知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如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等,并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术后1-3个月复查宫腔镜等相关检查,观察子宫恢复情况及有无息肉复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