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隐睾腹股沟型是双侧睾丸停留在腹股沟区域的先天性疾病,与遗传、内分泌、解剖因素相关,有外观及生育等影响,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且需术后随访,手术时机重要,特殊人群随访更密切。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隐睾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影响睾丸下降相关的生理过程。例如,与睾丸下降相关的一些关键基因的缺陷可能导致睾丸不能正常从腹腔向阴囊下降,从而增加双侧隐睾腹股沟型的发生风险。
内分泌因素:胎儿时期的内分泌状况对睾丸下降至关重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等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异常,会影响睾丸下降所需的激素调节。例如,LH缺乏会导致间质细胞分泌睾酮不足,而睾酮对于睾丸下降是必需的,睾酮缺乏可能干扰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的过程,进而引发双侧隐睾腹股沟型。
解剖因素: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异常也可能导致双侧隐睾腹股沟型。如腹股沟管过窄、腹膜鞘突未正常形成或关闭等解剖异常情况,会阻碍睾丸从腹腔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使睾丸滞留于腹股沟部位。
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双侧阴囊可能较正常同龄儿童小,双侧腹股沟部位可能触及到较硬的、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即为未降入阴囊的睾丸。用手触摸时,这些肿块位置相对固定,不易推动。
对生育等功能的潜在影响:对于儿童时期的双侧隐睾腹股沟型,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成年后的生育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因为腹股沟区域的温度高于阴囊内的温度,而睾丸适宜在较低温度下发育,长期处于较高温度的腹股沟部位会影响睾丸生精功能,导致精子生成障碍,进而影响生育能力。同时,隐睾还增加了睾丸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双侧隐睾腹股沟型患者发生睾丸肿瘤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首先观察双侧阴囊的发育情况,然后触摸双侧腹股沟区域,尝试触及未降入阴囊的睾丸。一般在新生儿时期就可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定期的体格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双侧隐睾腹股沟型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双侧腹股沟区域以及腹腔内是否存在未降的睾丸,还能了解睾丸的大小、形态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作为初步筛查和诊断双侧隐睾腹股沟型的重要手段。
CT或MRI检查:在某些复杂情况下,如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不能明确睾丸位置时,可能会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CT和MRI可以更精确地定位未降睾丸的具体位置,尤其是对于腹腔内高位隐睾的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通常是在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选用。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双侧隐睾腹股沟型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双侧未降入阴囊的睾丸牵拉至阴囊内并固定,以创造适宜睾丸发育的环境。手术时机很重要,一般建议在1岁-2岁之间进行手术,因为在这个时期睾丸的生精功能尚未完全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及时手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留睾丸的正常功能。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如果双侧隐睾腹股沟型未得到及时治疗,手术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睾丸生精功能的恢复可能较为困难。
术后随访: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观察睾丸在阴囊内的位置是否固定、有无回缩,同时要监测患儿的性激素水平以及睾丸生精功能相关指标等。通过长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睾丸再次回缩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等,术后随访需要更加密切,因为这些儿童可能存在更多影响睾丸功能恢复的因素,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