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评估近14天疫区旅居史和新冠患者接触史的流行病学史,判断典型(干咳、乏力等)与非典型(儿童精神差等、老人低热等)临床表现,通过核酸检测(阳性可确诊,阴性高度怀疑需重复检测)、血清学检测(结合抗体判断近期或既往感染)及胸部CT检查(辅助诊断但需结合其他检查),同时关注儿童(细致问史、轻柔操作、密切观察)和老年人(不典型表现、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影响)等特殊人群,综合多因素动态观察明确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评估
1.近14天内是否有疫区(新冠病毒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若近14天内到过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或国外疫情严重地区,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2022年某研究统计显示,来自疫情高流行地区的发热患者新冠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疫区旅居史者。
2.是否接触过新冠病毒感染的疑似或确诊患者:如果接触过相关患者,那么感染风险增加。有研究表明,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发热人群,新冠感染的概率较普通发热人群显著升高。
二、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1.典型新冠感染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除了发热外,还可能伴有干咳、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并非新冠所特有,普通感冒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例如,普通病毒性感冒也可能有咳嗽、流涕等症状,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2.非典型表现:对于儿童患者,新冠感染可能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精神差、呼吸急促等;对于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乏力等非特异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1.核酸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明确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但需要注意采样部位(如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采样时机等因素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采样不规范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对于单次核酸检测阴性但高度怀疑感染的患者,需要重复进行核酸检测,因为可能存在病毒载量低等原因导致的假阴性情况。
2.血清学检测:
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感染后一段时间出现并逐渐升高。如果IgM抗体和IgG抗体均为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如果仅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但血清学检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检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中也有一定价值。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早期胸部CT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等表现。但胸部CT改变也可见于其他肺部感染性疾病,所以不能仅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热时排除新冠感染需要更加细致地询问流行病学史,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接触史等情况。在进行核酸检测等操作时要更加轻柔,减少儿童的不适。同时,儿童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新冠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新冠病毒后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在评估流行病学史时要详细询问其社交活动等情况。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会影响某些检查指标的解读。
总之,要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于疑似病例需要进行动态观察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