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由SARS-CoV引起,新冠由SARS-CoV-2引起,两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方面有不同,均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重症需生命支持,儿童、老人、有基础疾病者需特殊关注护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其也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但与SARS-CoV在基因序列等方面存在差异。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非典:起病急,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随后可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等,可能较快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病情进展速度:非典患者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部分患者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加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病情进展速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病情进展较为缓慢。
流行病学方面
传染源:
非典:主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染可能性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
非典: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或其他体液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
非典: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居多,儿童感染率相对较低,但也可发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老人、儿童、孕妇、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及有基础疾病者等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非典: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有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及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
影像学检查:
非典:胸部X线或CT早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外周模糊阴影,进而发展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治疗方面
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两者目前均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均需要呼吸支持等生命支持措施。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非典时儿童感染率相对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儿童也可发病,儿童患者症状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儿童患者在护理和治疗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液体平衡等。
老年人:老年人无论是非典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都是重症高风险人群,在病情观察、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给予更精心的护理和支持治疗。
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非典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易出现恶化,需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冠或非典相关症状的监测和处理,注意基础疾病药物与治疗新冠或非典药物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