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疝是因幕下后颅窝病变致颅内压增高,使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的脑疝危象。病因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病理是颅后窝压增高致小脑扁桃体等下移挤压延髓生命中枢。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生命体征改变、意识障碍。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结合体征。治疗需紧急降颅压,手术针对病因。儿童颅骨骨缝未闭表现不典型,护理诊断要细致;老年人有基础病,治疗要关注基础病及肾功能等。
一、定义
枕骨大孔疝是由于幕下后颅窝病变引起颅腔内压力增高,使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的一种脑疝危象。
二、病因
1.颅内占位性病变:如小脑半球的肿瘤、脓肿等,病变体积增大占据颅后窝空间,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枕骨大孔疝。不同年龄人群发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等导致,成年人则可能因外伤后血肿、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形成的血肿等引起。
2.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第四脑室肿瘤等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使脑脊液回流受阻,颅内压力逐渐增高,最终引发枕骨大孔疝。对于有先天性脑脊液循环通路异常病史的人群,更易在后续因各种因素导致梗阻而诱发该疝。
三、病理生理机制
当颅后窝压力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组织向下移位,挤压延髓生命中枢,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延髓内存在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等,这些中枢受到挤压后,可导致呼吸节律紊乱、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四、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等症状,头痛往往比其他类型脑疝更为剧烈,这是因为颅后窝压力增高刺激脑膜及神经所致。不同年龄患者对头痛的耐受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等。
2.生命体征改变:早期可出现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可变得不规则,甚至骤停,同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这是由于延髓生命中枢受压,影响了自主神经对呼吸、心血管的调节功能。
3.意识障碍:相对脑疝发生较晚,但一旦出现则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发展速度与脑疝压迫延髓的程度相关。
五、诊断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CT或MRI可以清晰地看到颅后窝病变的位置、大小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的情况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枕骨大孔疝。例如,CT扫描可发现颅后窝病变导致的颅内结构移位等异常改变。
2.临床表现结合体征:医生根据患者出现的颅内压增高表现、生命体征变化等临床表现,再结合神经系统查体发现的异常体征,如病理反射等,综合判断是否为枕骨大孔疝。
六、治疗原则
1.紧急降颅压:立即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力,减轻疝出组织对延髓等重要结构的压迫。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手术治疗:尽快明确病因,针对引起颅后窝压力增高的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如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等,以解除病因,缓解颅内高压。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部位等因素。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枕骨大孔疝时,由于其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护理和诊断过程中要更加细致观察,如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及治疗原则,谨慎选择药物及手术方式,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
2.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枕骨大孔疝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脱水治疗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肾功能情况,避免因脱水过度导致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