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与湿疹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方面存在区分。皮炎多因接触外界物质引发,有明确接触史,不同类型表现有别,主要依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并据皮损情况处理,预防要避免接触致敏物;湿疹病因复杂,内外因共同作用,表现多样,依病史、皮疹等综合诊断,治疗分阶段且要注意基础护理,预防需保湿、调环境等。
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内部因素如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体质者,后代患湿疹风险可能增加;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孕妇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湿疹;慢性感染病灶等。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干燥、湿热等环境)、食物因素(鱼虾等食物过敏)、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比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饮食不规律等易诱发湿疹。
临床表现方面的区分
皮炎:
接触性皮炎: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形态与接触物一致,轻者为红斑、丘疹,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破溃后有渗出、糜烂等,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恢复相对较快,若再次接触相同物质易复发。儿童接触性皮炎可能因玩具等接触发生在手部等暴露部位,表现为局部红斑等。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面部、胸背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婴儿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发病,头皮可见油腻性黄痂。不同年龄脂溢性皮炎表现有差异,成人可能更易受生活压力、饮食油腻等影响加重病情。
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有少量鳞屑、结痂。
慢性湿疹: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常有色素沉着,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湿疹表现虽有共性,但儿童皮肤更娇嫩,湿疹表现可能更倾向于急性渗出等表现,成人慢性湿疹可能因搔抓等导致皮肤增厚更明显。
诊断方面的区分
皮炎:主要依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等检查协助诊断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能明确是否为接触性致敏原引起。不同类型皮炎通过详细询问接触史及观察皮损特点等不难区分。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病程等综合诊断,湿疹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病程反复等特点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其他有类似皮疹的疾病鉴别,如需要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时,湿疹无明确接触史,皮疹多对称分布等可辅助鉴别。
治疗与预防方面的区分
皮炎:
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然后根据皮损情况治疗,如接触性皮炎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等。不同年龄治疗药物选择需谨慎,儿童应选用相对温和的药物。
预防:避免接触已知致敏物质,注意个人卫生,接触可能致敏物质后及时清洗等。不同人群预防重点不同,儿童需注意玩具等接触物的清洁,成人要注意工作环境中化学物质的防护等。
湿疹:
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治疗包括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注意皮肤保湿。药物治疗根据分期等情况,急性期渗出多可用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药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儿童湿疹在治疗时更强调保湿等基础护理,且药物选择需更谨慎,避免刺激性强的药物。
预防:注意皮肤保湿,保持生活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饮食,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等。不同年龄湿疹预防措施有差异,婴儿期湿疹预防要注意衣物选择等,成人要注意压力调节、避免接触可疑环境因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