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胶质瘤是最常见原发性颅内肿瘤,源于神经上皮,发病与遗传、环境有关,分低级别和高级别,临床表现随年龄、性别有差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后受病理分级、切除程度等影响,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1.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综合征与胶质瘤发病相关,如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患胶质瘤的风险显著增加,其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基化合物等可能增加胶质瘤发病风险;电离辐射也是明确的胶质瘤危险因素,例如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后续发生胶质瘤的几率升高。
2.病理分型
低级别胶质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肿瘤细胞分化相对较好,生长较为缓慢,患者症状出现相对较晚,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病灶。
高级别胶质瘤:如胶质母细胞瘤等,肿瘤细胞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患者症状进展快,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伴有坏死、水肿明显的病灶。
3.临床表现
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发作等,还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成人患者除头痛、癫痫外,可能有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等表现。
性别因素:在发病率上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病理类型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可能有一定差异。
症状表现:常见症状有头痛,多为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身性发作;还可能出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意识障碍等,随着肿瘤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4.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初步显示颅内占位病变,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影,有助于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一些小的或位置特殊的胶质瘤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头颅MRI:是诊断胶质瘤的重要手段,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增强扫描可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对胶质瘤的分级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理检查:是确诊胶质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级。
5.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以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同时获取病理诊断。对于能完整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有治愈的可能;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也可起到减瘤作用,为后续放化疗创造条件。
放疗:无论是低级别还是高级别胶质瘤,放疗都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高级别胶质瘤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低级别胶质瘤如果手术切除不彻底,也可能需要放疗。
化疗: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化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术后辅助化疗,也可用于复发胶质瘤的治疗;低级别胶质瘤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使用化疗。
6.预后情况
影响预后的因素:病理分级是重要因素,低级别胶质瘤预后相对较好,高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手术切除程度也很关键,肿瘤切除越彻底,预后相对越好;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也会影响预后,年轻、身体状况好的患者往往能耐受更积极的治疗,预后相对更优。一般来说,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较差,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期较短,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胶质瘤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对正常脑组织的保护,在手术、放疗、化疗的选择和实施上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智力等方面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干扰较小的治疗方案;老年患者患胶质瘤时,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心肺功能等,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权衡治疗的益处和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