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手术需先进行患者评估与术前准备,包括一般状况、神经系统评估及皮肤、肠道等准备;手术采用后颅窝中线入路,涉及体位摆放、切开暴露、硬脑膜切开、处理下疝及关闭切口等操作;术后要进行一般监护,防治脑脊液漏、感染、脊髓空洞相关等并发症,整个过程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一、手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状况:需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例如,要检查患者的心电图以评估心脏情况,进行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肺部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和成人,心肺功能的评估标准有所差异,儿童的心肺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更需谨慎评估。
神经系统评估: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如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具体程度、是否合并脊髓空洞等情况。这对于确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对应的手术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2.术前准备工作
皮肤准备:通常要对手术区域进行皮肤清洁准备,范围根据手术入路而定。比如后颅窝手术,会清洁颈部及后枕部皮肤。
肠道准备:一般采用禁食、禁水等肠道准备措施,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禁食禁水的时间和量,确保安全。
物品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植入材料(如需要时)等。
二、手术入路及操作步骤
1.后颅窝中线入路
体位摆放:患者取俯卧位,头部固定在头架上,保持颈部略前屈,使后颅窝处于最佳暴露位置。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头架固定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对儿童头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切开与暴露:沿后颅窝中线做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等,暴露枕骨鳞部和寰椎后弓。通过咬骨钳等器械逐步咬除部分枕骨鳞部和寰椎后弓,扩大骨窗,一般骨窗范围要足够暴露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区域。
硬脑膜切开:“Y”形切开硬脑膜,将硬脑膜瓣翻向两侧,充分暴露小脑组织。
处理小脑扁桃体下疝:轻柔地分离粘连组织,将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回纳至正常位置。如果合并脊髓空洞等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对于脊髓空洞,可通过蛛网膜下腔引流等方式改善。
关闭切口: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等情况发生,然后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
三、手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1.术后一般监护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术后早期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属于吸收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异常,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加强监测频率。
神经系统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状况。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变化、肢体无力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以明确是否有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2.并发症防治
脑脊液漏: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密切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如果发生脑脊液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抬高头部、保持平卧位等,必要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修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头部活动相对较多,更要注意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
感染: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感染防控。
脊髓空洞相关问题:对于合并脊髓空洞的患者,术后要关注脊髓空洞的变化情况。如果脊髓空洞有扩大等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总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手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术前准备到手术操作再到术后处理都需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