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有发热(突发高热、持续3-5天,小婴儿易惊厥)、发热消退后出淡红色斑丘疹(先颈躯干后蔓延,不伴瘙痒,可伴轻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等征兆,护理包括发热时物理降温、调节环境,皮疹时清洁皮肤、避免搔抓,饮食上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还要保证患儿休息并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幼儿急疹的征兆
1.发热表现
幼儿急疹多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甚至更高,且发热通常会持续3-5天,此阶段孩子一般精神状态尚可,可能仅有轻微烦躁等表现。这种高热情况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典型,是幼儿急疹早期较为突出的征兆,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致。
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在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这与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高热的耐受性较差有关,需要密切关注婴儿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
2.其他伴随表现
发热消退后会出现皮疹,皮疹一般先发生在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5毫米,压之褪色,通常不伴有瘙痒。这是幼儿急疹很重要的一个征兆,皮疹的出现标志着病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在皮肤的表现。
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但相对不严重;也有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能累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引起相应反应。
二、幼儿急疹的护理方法
1.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处于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温水温度一般控制在32-34℃为宜,每次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要注意保暖,避免患儿着凉。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皮肤娇嫩,擦拭时动作要轻柔。
环境调节:保持患儿居住环境的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4℃左右,湿度在50%-60%之间。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让患儿感觉舒适,有助于体温的稳定。可以通过空调、加湿器等设备来调节环境,但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患儿和加湿器过度潮湿滋生细菌。
2.皮疹护理
皮肤清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给患儿洗澡时应使用温水,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沐浴产品。洗澡后轻轻擦干皮肤,尤其是皮疹部位,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如果皮疹有渗出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皮肤护理产品。
避免搔抓:要注意修剪患儿的指甲,防止患儿搔抓皮疹而导致皮肤破损。可以给患儿戴上棉质的小手套,避免其直接接触皮疹部位。如果发现患儿有搔抓皮疹的迹象,要及时进行安抚,转移其注意力。
3.饮食护理
合理喂养: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鼓励患儿多喝温开水,以补充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防止脱水。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患儿,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可给予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易过敏食物,如海鲜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营养均衡:在发热消退、皮疹出现后,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泥等,有助于患儿身体的恢复,但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适合患儿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对于较小的婴儿要注意辅食的细腻程度。
4.休息与观察
保证休息:让患儿多休息,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休息有助于患儿机体的自我修复,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来恢复体力。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皮疹变化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皮疹加重、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可能存在其他并发症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更要加强观察,因为这类患儿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