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隔离休息、保持环境清洁、做好皮肤口腔护理、合理饮食、监测并处理发热,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殊精细护理,以避免病毒传播、防止感染加重、促进患者康复及及时应对异常情况。
一、一般护理
(一)隔离休息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患者需隔离休息,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传播,隔离能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等。
(二)环境清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定期对家具、玩具、地面等进行清洁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玩具还可采用阳光暴晒等方式消毒。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减少病毒存活和传播的机会,对患者康复和防止疾病传播都很重要。
二、皮肤护理
(一)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用温水给患者洗澡,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疱疹处皮肤。选用温和的婴幼儿专用沐浴产品,洗完澡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可防止细菌感染,因为疱疹破溃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二)疱疹护理
若疱疹未破溃,可遵医嘱涂抹炉甘石洗剂,以起到收敛、止痒的作用;若疱疹破溃,可涂抹碘伏进行消毒,防止感染加重。要注意修剪患者指甲,避免患者搔抓疱疹处,引起疱疹破裂感染。对于婴幼儿,可适当包裹双手,防止其无意识搔抓。
三、口腔护理
(一)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让患者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能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防止口腔炎加重。
(二)口腔疱疹护理
若口腔有疱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瓜霜喷剂等药物喷涂口腔,缓解疼痛和促进疱疹愈合。要注意观察口腔疱疹的变化情况,如疱疹的大小、数量、是否破溃等,若出现口腔疼痛剧烈、进食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四、饮食护理
(一)饮食选择
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烫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口腔疱疹,加重疼痛。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呛咳。
(二)保证营养摄入
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可根据患者年龄和喜好,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泥等,但要注意避免蔬菜水果块较大导致患者噎住。
五、发热护理
(一)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体温监测频率可适当调整,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需更频繁监测。
(二)物理降温
若患者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额头贴退热贴、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儿童,能避免药物降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若体温高于38.5℃且无禁忌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宜的退热措施,但需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降温方式。
六、特殊人群护理
(一)婴幼儿
婴幼儿手足口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等情况。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同时,婴幼儿的护理要更加精细,如皮肤护理时动作要格外轻柔,饮食喂养要防止呛咳等。
(二)免疫力低下人群
对于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护理时要更加严格隔离,避免与其他感染患者接触,加强口腔、皮肤等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加重迹象,要及时送医治疗,因为这类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