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喘息与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诊断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生活中要注意相关诱发因素及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康复,喘息多数预后较好但部分可发展为哮喘,哮喘规范治疗可控制良好,不规范则可能肺功能受损预后差。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儿童喘息:是一种症状,多种因素可引起,如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刺激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等使气道狭窄出现喘息表现,感染病原体常见病毒等,婴儿期较为常见,多与免疫发育未完善、接触过敏原等有关,并非独立疾病。
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免疫-炎症机制密切相关,存在气道高反应性,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若父母有过敏史等遗传背景,儿童患哮喘风险增加,环境因素如接触过敏原(花粉、尘螨等)、空气污染、呼吸道反复感染等可诱发哮喘发作。
二、临床表现差异
喘息:喘息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感染性喘息多伴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喘息程度相对较轻且随感染控制可逐渐缓解,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喘息,如接触过敏原后可能突然出现喘息,但去除诱因后喘息症状可减轻,喘息发作不具有反复性的典型特点。
哮喘:具有反复发作性特点,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气道高反应性持续存在,长期反复发作可影响儿童肺功能发育。
三、诊断要点不同
喘息: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等,若有明确感染等诱因导致的喘息,去除诱因后症状缓解,诊断相对明确,但需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
哮喘: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典型哮喘诊断标准包括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同时对于可疑哮喘患儿可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等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有别
喘息: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感染性喘息给予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安全性)或抗生素等,同时给予对症平喘治疗,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喘息症状,但治疗重点在于消除病因及缓解当下症状。
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控制,防止哮喘加重,改善肺功能。治疗包括长期抗炎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快速缓解症状的药物(如速效β受体激动剂,可迅速缓解喘息症状),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因,对于哮喘儿童需长期管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注重预防哮喘发作及肺功能保护。
五、预后情况差异
喘息: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完善,感染等诱因得到有效控制后,喘息症状可逐渐消失,预后较好,但部分儿童若反复喘息且未得到合理干预,可能发展为哮喘。
哮喘:若能得到规范治疗,多数儿童症状可控制良好,正常生长发育,但若治疗不规范,病情反复加重,可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影响儿童生活质量及成年后的肺功能状态,预后相对较差,需长期关注和管理。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对于婴儿期喘息儿童,要谨慎用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症状,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于有哮喘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密切关注其呼吸道症状,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诊断和干预,减少哮喘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哮喘儿童接触过敏原,营造清洁环境,喘息儿童也需注意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保证充足休息和合理营养,促进身体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