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是血液中短暂出现微生物,病原体相对局限、数量少,症状轻,血培养早期可能阳性,治疗主要处理局部感染灶、短期用抗生素,预后较好;败血症是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的严重感染,病原体多样且大量繁殖,有严重临床表现,血常规等异常明显,血培养阳性率高,需早期足量联合用抗生素、处理并发症,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及时诊治病死率高且可能留后遗症。
一、定义与概念
菌血症:是指血液中出现微生物,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是脓毒症的一种类型,属于病原菌暂时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情况,一般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等严重后果。
二、病原体情况
菌血症:引起菌血症的病原体相对局限,通常是细菌等微生物短暂侵入血流,常见于有创操作(如拔牙、导尿等)后或某些感染病灶局部细菌短暂入血,一般病原体数量相对较少。
败血症:病原体种类更多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都可引发,且病原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疾病人群可能有不同的常见病原体。例如儿童败血症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关系密切;老年人败血症可能因肠道菌群移位等因素,常见大肠杆菌等肠道菌感染。
三、临床表现
菌血症: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短暂的发热、寒战等,一般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局部感染病灶可能有红、肿、热、痛等表现,但全身中毒症状不重,如拔牙后短时间出现低热,无明显全身乏力、意识改变等严重表现。
败血症:临床表现严重,常出现持续高热(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寒战、皮肤瘀点、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病情进展快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呼吸困难、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等)。例如严重败血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显著减少等多器官功能受累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菌血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或正常,血培养在早期可能呈阳性,且病原体数量相对较少,重复血培养阳性率相对败血症可能稍低。
败血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等;血培养阳性率高,且能明确病原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同时可伴有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多项指标异常,如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等,凝血功能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延长等。
五、治疗原则
菌血症:主要是针对局部感染病灶进行处理,如清除感染源(如拔除感染的牙齿、处理感染的伤口等),同时可能短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相对较短,预后相对较好,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败血症:需要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且疗程相对较长,同时要积极处理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需要加强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败血症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等特点,在抗生素选择和支持治疗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败血症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六、预后情况
菌血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局部感染灶,预后通常较好,一般不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败血症: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原体种类、患者基础健康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如果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可遗留如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后遗症等。例如严重败血症患者即使经积极治疗,仍可能有部分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认知功能下降等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