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得败血症主要是病原体侵入血液繁殖产毒致全身性感染,病原体方面有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小孩自身因素包括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诱发因素有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影响、围生期因素。
一、病原体方面
1.细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对于新生儿来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族链球菌是比较常见的致病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血液,新生儿皮肤娇嫩,若护理不当,皮肤破损后就容易让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可乘之机;大肠杆菌则可能因小孩肠道功能不完善,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移位进入血液引发感染。
医院内感染中,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也可导致小孩败血症,这与小孩在医院环境中接触到这些致病菌有关,比如长期住院、接受侵入性操作等情况增加了感染风险。
2.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也可能引起小孩败血症,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小孩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当感染这些病毒后,病毒在体内繁殖,可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功能更弱的小孩中更容易导致严重的感染情况,因为他们的免疫功能更差,难以有效抵御病毒的侵袭。
3.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者有免疫缺陷的小孩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比如,小孩因病情需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真菌过度生长,从而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二、小孩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他们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有限,自身的免疫细胞功能也不够成熟,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较差等,所以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例如,新生儿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IgM,而IgM是初次抗感染的重要抗体,这就使得新生儿对一些病原体的抵抗力更弱。
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仍在不断发育过程中,相比成年人,其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都相对不足,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当有少量病原体侵入时就容易发展为败血症。
2.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
小孩的皮肤比较薄嫩,屏障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破损,如尿布疹、擦伤等,这为病原体侵入血液提供了通道。比如,小孩长时间使用不透气的尿布,容易引发尿布疹,皮肤破损后细菌等病原体就可能进入血液。
小孩的胃肠道黏膜屏障也相对较弱,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平衡,当肠道发生感染时,病原体容易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例如,小孩腹泻时,肠道黏膜受损,病原体更容易移位进入血液循环。
三、诱发因素
1.侵入性操作
小孩接受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时,若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就容易将外界的病原体引入体内,从而引发败血症。比如,静脉穿刺时消毒不彻底,细菌就可能随着穿刺针进入血管,进而导致败血症。
2.基础疾病影响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孩,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由于心脏结构异常,血液循环可能出现障碍,机体缺氧,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体内生长繁殖引发感染。
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小孩,自身的免疫功能存在缺陷,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的侵袭,极易发生败血症。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小孩,几乎没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对各种病原体都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因轻微感染就发展为败血症。
3.围生期因素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在围生期更容易发生败血症。这是因为他们在母体内发育不成熟,出生后免疫系统更不完善,而且可能在分娩过程中接触到产道内的病原体等。例如,早产儿的皮肤、黏膜更薄,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也更不稳定,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