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体温范围广,37.3℃以上常见,37.3-40℃波动,约75%患者发热,中低热、高热等有不同占比;儿童易现高热且需防惊厥,成人发热多持续3-5天,老年人发烧需关注易加重基础病,发烧常伴咳嗽等症状,不能仅依发烧程度判断病情,不同人群发烧有特点,需据自身情况应对,特殊人群加强监测护理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的常见体温范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烧的体温并没有固定的某一个特定度数,多数患者会出现37.3℃以上的发热情况,部分患者可能会达到39℃甚至更高。一般来说,感染该病毒后,体温可能在37.3~40℃之间波动。研究表明,约75%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其中以中低热(37.3~38℃)较为常见,约占发热患者的50%左右,高热(39℃及以上)约占30%,还有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低热(37.3~38℃)。
二、不同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儿童人群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烧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但也有部分儿童表现为中低热。例如,一项针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显示,约30%的儿童感染后会出现39℃以上的高热,而中低热约占40%。儿童发烧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高热容易引发惊厥等情况。对于儿童,当体温超过38.5℃且出现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方式,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酒精擦拭,同时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儿童的精神状态等。
(二)成人人群
成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烧,多数成人感染后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左右。部分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感染后,发热程度相对较为均匀,中低热和高热都可能出现,但总体来说,大多数成人通过自身免疫力调节,发热会逐渐消退。在应对发烧时,成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降温方法,如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温水等,但如果体温持续超过39℃且伴有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三)老年人人群
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烧需要格外关注。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老年人感染后发烧体温波动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一旦发烧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研究发现,约20%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会出现持续低热情况,而部分老年重症患者可能发烧不明显,但病情却较为严重。对于老年感染者,要密切监测体温,同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发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且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适度、保证营养摄入等。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的其他相关情况
(一)发烧伴随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时往往还会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乏力、咽痛、鼻塞、流涕等。约80%的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咳嗽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为干咳,部分患者有咳痰。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一般在发烧时肌肉酸痛会较为明显。
(二)发烧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轻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发烧程度相对较轻,多为中低热,经过休息和一般对症处理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而对于重症患者,发烧可能是病情进展的一个表现,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发烧不典型,甚至体温正常,但伴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严重表现。所以不能仅通过发烧程度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总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烧的体温范围较广,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在面对发烧情况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对于特殊人群更要加强监测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