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肢体末端等部位,有红斑、肿胀、瘙痒等表现,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可通过保暖、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预防,未破溃和已破溃冻疮有不同局部治疗方法,还有物理治疗,儿童皮肤娇嫩需特殊护理,老年人因末梢循环差等需综合考虑健康状况护理。
一、冻疮的定义与成因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肢体的末端和暴露的部位,如手指、手背、耳廓、鼻尖等处。其成因主要是在低温(一般在10℃以下)、潮湿的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导致局部组织缺氧,细胞受损,进而引起炎症反应。此外,个体的皮肤湿度、末梢血液循环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冻疮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患有雷诺病等血管疾病的人群更易长冻疮。
二、冻疮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红斑:早期冻疮表现为局限性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边界不清,压之褪色,去除压力后红色逐渐恢复。
肿胀:病变部位可出现肿胀,皮肤紧张发亮。
瘙痒:受热后瘙痒加剧,这是因为局部血管扩张,刺激神经末梢。
水疱或溃疡: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溃疡,伴有疼痛。儿童由于皮肤较薄嫩,冻疮发生时可能更易出现肿胀明显、瘙痒剧烈的情况,且儿童好动,搔抓后可能加重皮肤损伤。
2.不同部位表现
手部冻疮:手指、手背是常见部位,手指可能出现屈伸不利等情况,影响儿童的抓握、书写等精细动作。
足部冻疮:足趾、足跟等部位易发生,行走时可能会有疼痛,影响儿童的行走活动。
三、冻疮的预防措施
1.保暖措施
寒冷天气时,要注意穿戴保暖的衣物,如手套、帽子、围巾、厚袜子等。儿童应选择合适尺寸、保暖性好的衣物,避免衣物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例如,手套要宽松适度,既能保暖又不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
保持居住环境的温暖,可使用暖气、空调等设备,但要注意通风,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2.促进血液循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如慢跑、跳绳等。儿童可在天气较暖和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但要注意活动量适中。
每天用温水洗手、洗脚,但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8℃-40℃为宜,洗完后及时擦干并涂抹护肤品。对于儿童,家长要协助做好手部和足部的清洁与保暖,避免儿童用过热的水洗手、脚,以免损伤皮肤。
3.加强营养
保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维生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家长应注意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饮食,确保营养均衡。
四、冻疮的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未破溃的冻疮:可使用冻疮膏等外用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冻疮膏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但儿童使用时要注意选择儿童专用或刺激性小的冻疮膏,避免误触眼睛等部位。
已破溃的冻疮: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感染,同时保持创面清洁。如果冻疮破溃情况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处理。
2.物理治疗
可采用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冻疮的愈合。对于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安抚其情绪,确保治疗过程的配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血液循环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冻疮。家长要格外注意儿童的保暖,加强护理。在选择治疗冻疮的药物时,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避免因药物刺激引起儿童皮肤不适。同时,要教育儿童不要搔抓冻疮部位,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差,且可能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增加冻疮的发生风险和治疗难度。老年人发生冻疮后,要更加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预防感染,且由于可能合并其他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