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是在有规律两次月经中期,因排卵致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部分女性子宫内膜脱落出现的有规律阴道出血,可通过根据月经周期推算(月经周期规律者依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推排卵期,不规律者辅体温、宫颈黏液等判断)、结合临床症状(出血量少、持续短,伴轻微下腹不适,需排除其他疾病)来确定,不同人群(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确定时各有注意事项,如青春期重内分泌与心理,育龄期需鉴别早期流产,围绝经期重点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一、排卵期出血的定义
排卵期出血是指在有规律的两次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的阴道出血。
二、确定排卵期出血的方法
(一)根据月经周期推算
1.月经周期规律者:对于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排卵日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排卵期则包括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例如,某女性月经周期为28天,下次月经来潮日为第28天,那么排卵日约为第14天,排卵期为第9-18天。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的少量阴道出血,需考虑排卵期出血的可能。
2.月经周期不规律者:月经周期不规律时,通过月经周期推算排卵期相对困难。可以通过测量基础体温、观察宫颈黏液变化等方法辅助判断排卵期。
基础体温测定: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每天清晨醒来后(未进行任何活动前)测量基础体温并记录。一般在排卵后基础体温上升,若在排卵期前后出现阴道出血,结合基础体温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为排卵期出血。
宫颈黏液观察:在排卵期,宫颈黏液会变得稀薄、透明,呈拉丝状。随着排卵期的过去,宫颈黏液会逐渐变得黏稠。通过观察宫颈黏液的变化,也可以大致判断排卵期,若在出现宫颈黏液变化的时期出现阴道出血,要考虑排卵期出血的可能性。
(二)结合临床症状
1.出血特点:排卵期出血的出血量一般较少,少于正常月经量,常为点滴状,持续时间短,一般2-3天,最长不超过7天。部分女性可能伴有轻微的下腹疼痛或坠胀感,疼痛程度较轻,多可自行缓解。
2.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阴道出血的疾病,如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这些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一般与月经周期无明显规律,出血量可多可少,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白带异常、腹痛加剧等。通过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可以帮助排除这些疾病。例如,妇科检查可以发现宫颈息肉等病变,B超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情况,如是否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等异常。
三、不同人群确定排卵期出血的注意事项
(一)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在确定排卵期出血时,除了上述通过月经周期推算、观察症状等方法外,更要关注其整体的内分泌状态。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出现阴道出血时,需谨慎排除其他病理性原因。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青春期女性可能对自身生理变化较为敏感,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月经周期和出血情况。
(二)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有怀孕计划时,确定排卵期出血有助于选择受孕时机。但在确定排卵期出血的同时,要注意与早期流产等情况相鉴别。如果在排卵期出血的同时有停经史,需进行妊娠相关检查,如尿妊娠试验或血hCG检测,以排除怀孕相关的出血情况。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周期紊乱,在确定排卵期出血时,要重点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因为围绝经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年龄段,通过妇科检查、B超检查(如子宫内膜厚度测量等)以及必要时的子宫内膜活检等,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出血,再结合月经周期等情况判断是否为排卵期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