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佝偻病需做到合理喂养与营养补充,母乳喂养要保证母亲营养充足,及时添加富含相关营养的辅食,婴儿期和儿童期按需补充维生素D;保证充足阳光照射,婴儿和儿童适当晒太阳但避免过度暴晒;定期健康监测,婴儿期关注生长发育及骨骼体征,儿童期评估营养、骨骼及营养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一、合理喂养与营养补充
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其中含有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婴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佝偻病的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应大力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之后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更长时间。
对于母亲而言,孕期和哺乳期应保证自身营养充足,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蛋类等,以通过母乳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2.及时添加辅食: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应选择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动物肝脏、鱼类、豆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合理搭配辅食种类,保证营养均衡。例如,7-9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肝泥、肉末、碎菜等;10-12个月的婴儿可以添加软饭、面条、馒头等主食类食物以及更多种类的蔬菜水果。
对于有特殊病史或饮食受限的婴儿,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提前或调整辅食添加方案,并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3.补充维生素D:
婴儿期:婴儿出生后数天内就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
儿童期:儿童期也需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一般每日应摄入400-800国际单位。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以及饮食补充等方式来满足需求,饮食中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
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儿童,如户外活动较少的儿童,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维生素D的补充量,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调整。
二、充足的阳光照射
1.晒太阳的重要性: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维生素D,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助于预防佝偻病。
对于婴儿来说,出生后即可在温暖的天气下进行适当的晒太阳,一般建议每日晒太阳时间累积可达1-2小时,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可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较为柔和的时候晒太阳,且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延长晒太阳时间和暴露皮肤面积。
对于儿童而言,也应保证每日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进行阳光照射。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暴晒,防止晒伤皮肤,可通过戴帽子、涂防晒霜等方式适当防护,同时保证足够的皮肤暴露以合成维生素D。
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儿童,如患有皮肤疾病影响维生素D合成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晒太阳方案或采取其他补充维生素D的措施。
三、定期健康监测
1.婴儿期监测:婴儿在出生后的定期体检中,医生会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骨骼发育等方面。通过测量头围、身高、体重以及检查骨骼体征等,及时发现婴儿是否有佝偻病的早期迹象。例如,观察婴儿是否有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手镯或脚镯征等骨骼改变。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婴儿,如早产、双胞胎等,应增加监测频率,以便更早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
2.儿童期监测:儿童在生长过程中也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医生会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骨骼发育情况以及维生素D等营养指标。通过血常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血液检查以及骨骼X线检查等,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佝偻病风险并进行干预。
对于生活方式特殊的儿童,如长期室内活动、饮食不均衡等儿童,更应加强健康监测,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营养补充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