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并播散致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等升高、血培养易获病原菌等,需早期足量足疗程用抗生素及支持治疗;菌血症是少量病原菌入血被迅速清除、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的情况,血培养阳性率低等,治疗短程用抗生素控制局部感染灶;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此两病有不同表现及治疗特点。
一、定义与病原体存在部位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菌可来自身体任何部位的感染灶,一旦进入血流后会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引发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菌都可能导致败血症。
菌血症:是指少量病原菌侵入血流,而又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清除,不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是由于一些有创操作(如牙科操作、导尿等)或感染病灶处的细菌短暂侵入血流所致,如口腔手术可能导致短暂的菌血症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败血症:起病急骤,常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型,还可能伴有寒战。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可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神志改变、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例如感染性休克时可出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循环衰竭的表现,累及肺部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
菌血症: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发热、畏寒,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进行血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时偶然发现。一般来说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很少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败血症: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等;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通常能培养出病原菌,同时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明显升高,CRP可反映炎症反应的程度,PCT在败血症时往往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菌血症:血培养阳性率相对较低,因为菌血症时血流中的病原菌数量较少且很快被清除;血常规改变一般不如败血症明显,炎症标志物轻度升高或正常;但在有创操作后或感染病灶相关操作后及时进行血培养可能发现病原菌。
四、治疗原则不同
败血症:需要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强效抗生素,之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同时需要针对并发症进行支持治疗,如纠正休克、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由于病情较重,治疗周期相对较长。
菌血症:一般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进行短程治疗,因为菌血症的病原菌通常很快被机体清除,在明确有菌血症情况后,使用抗生素控制可能存在的局部感染灶,防止其发展为败血症即可,相对败血症来说治疗疗程较短,支持治疗需求相对较少。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败血症和菌血症表现可能不典型,婴幼儿败血症可能出现体温不升、拒食、呕吐、嗜睡等非特异性表现,菌血症也可能被忽视。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血培养等检查要及时准确,抗生素使用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败血症和菌血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老年人血培养阳性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时抗生素的选用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发生败血症和菌血症的风险较高,病情往往更严重,进展更快。治疗时除了针对病原菌的抗感染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加强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