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同时期人群需采取相应措施。孕期孕妇要多户外活动、保证营养,孕后期可补充维生素D;新生儿期母乳喂养儿尽早户外活动,2周左右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等需增加补充量;婴儿期保证日光照射、继续补充维生素D;幼儿期均衡饮食、继续户外活动;早产儿等特殊人群要更早更足量补充维生素D,人工喂养儿注意补充不足的维生素D。
一、孕期预防
孕妇应多进行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日光照射。同时,饮食中要富含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孕后期(妊娠7-9个月)的孕妇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每日口服400-800国际单位,这有助于满足胎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因为胎儿体内维生素D的储备对其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若孕妇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维生素D不足,增加小儿患佝偻病的风险。
二、新生儿期预防
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虽不能完全满足婴儿需求,但母乳喂养的婴儿应尽早开始户外活动,每天可在户外接触日光数分钟,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延长时间。一般生后2周左右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则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这是因为新生儿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有限,通过额外补充可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保暖与皮肤护理:注意新生儿的保暖,避免因寒冷等因素影响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为新生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而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有助于维生素D相关代谢的正常进行。
三、婴儿期预防
日光照射: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应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日光照射。建议婴儿每天至少有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可选择在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等时段,此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含量较为适宜。让婴儿的皮肤尽可能多地暴露在日光下,但要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防止晒伤。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之一。
维生素D补充:继续按照不同月龄婴儿的需求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生后2周起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一直持续到2岁,因为2岁以内是婴儿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维生素D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以保证骨骼正常生长。如果婴儿不能保证充足的日光照射且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很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四、幼儿期预防
均衡饮食:幼儿的饮食应多样化,保证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例如,多摄入乳制品(如牛奶、酸奶等),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且钙磷比例适宜,利于钙的吸收;还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成分的需求,防止因营养不均衡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继续户外活动:幼儿仍应保持每天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继续利用日光合成维生素D,同时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增强免疫力。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这类婴儿本身由于早产等原因,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生长发育又相对较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更高。所以出生后应更早、更足量地补充维生素D,如前面所述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并要密切监测其维生素D水平和骨骼发育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预防措施。
人工喂养儿: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配方奶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且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喂养量和维生素D添加标准进行补充,确保婴儿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因为人工喂养的奶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婴儿需求,若不注意补充易导致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