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8个月宝宝常见疝气类型为腹股沟疝和脐疝,解剖因素及腹内压力增高是发病原因,腹股沟疝有斜疝等表现,脐疝有脐部肿物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中部分可观察或用疝气带等,嵌顿或未自愈需手术,家长要密切观察并注意护理。
一、疝气的定义及类型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2岁8个月宝宝常见的疝气类型主要是腹股沟疝和脐疝。
腹股沟疝:又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以斜疝更为多见。多是由于宝宝的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
脐疝:是由于宝宝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形成。
二、发病原因
(一)解剖因素
对于腹股沟斜疝,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鞘状突随之下移,出生后鞘状突应该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就为疝气的形成创造了通道。而脐疝则是因为宝宝脐部的组织发育不完善,脐环没有完全闭锁,腹部压力增高时就容易导致脏器突出。
(二)腹内压力增高
2岁8个月的宝宝活泼好动,容易哭闹,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腹内压力升高。比如宝宝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瞬间增大,就更容易促使腹腔内的组织通过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疝气。另外,便秘时宝宝用力排便,也会增加腹内压力,诱发疝气。
三、临床表现
(一)腹股沟疝
斜疝:在腹股沟区可看到或摸到肿块,肿块常在宝宝哭闹、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可回纳腹腔。如果疝内容物不能回纳,可能会出现腹痛、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直疝:多见于年老体弱者,但2岁8个月宝宝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一般平卧后肿块可自行回纳,很少发生嵌顿。
(二)脐疝
脐部可见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宝宝安静时肿物消失,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突出。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如果疝囊较大,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外观,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嵌顿,但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来诊断疝气。对于腹股沟疝,医生会观察腹股沟区的情况,通过触诊判断肿块的性质,并且可以通过手法尝试回纳肿块来明确诊断。对于脐疝,主要是观察脐部的表现,结合体格检查来确诊。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能会借助B超等检查来进一步明确疝内容物的情况,尤其是当怀疑有嵌顿可能时,B超可以帮助判断疝内容物有无缺血等情况。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一)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6个月以内的宝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因为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鞘状突有可能逐渐闭合。所以对于2岁8个月但6个月以内的宝宝,如果是较小的腹股沟斜疝,可以先观察,有可能自愈。而对于较大的宝宝或者不能自愈的腹股沟疝,一般建议手术治疗。但对于一些情况特殊不适合立即手术的宝宝,要尽量避免宝宝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
脐疝:大多数脐疝在2岁内可自行愈合。在这期间,要注意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可以用疝气带压迫脐环,促使脐环闭合,但使用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宝宝局部血液循环。
(二)手术治疗
如果疝气发生嵌顿或者超过一定年龄仍未自愈,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疝气的有效方法,一般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宝宝来说,手术相对安全,但术后要注意护理,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宝宝剧烈活动,防止疝复发。
(三)温馨提示
对于2岁8个月的宝宝出现疝气,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果发现肿块不能回纳、宝宝出现腹痛、呕吐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是疝气嵌顿的表现,嵌顿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同时,要尽量安抚宝宝情绪,减少宝宝哭闹,避免宝宝便秘,以降低腹内压,减少疝气发作的几率。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宝宝患处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