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性脊柱裂有无症状型及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包括遗尿、下肢无力、感觉异常、鞍区感觉异常等,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特点,生活方式与本病无直接因果关系,家族有类似病史者风险高且既往有神经系统病史需综合考虑。
一、症状表现
(一)无症状型
部分小儿隐性脊柱裂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进行脊柱X线等检查时偶然发现脊柱存在隐性脊柱裂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可能较为常见,由于没有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但需要长期观察脊柱发育等情况。
(二)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
1.遗尿
对于小儿来说,隐性脊柱裂可能影响神经对膀胱的控制功能。一般在3岁以后仍有遗尿现象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正常小儿在3岁左右基本能控制排尿,而隐性脊柱裂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得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失调,从而出现夜间遗尿或者白天也可能出现尿失禁等情况,这种情况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特殊倾向,但在有隐性脊柱裂的小儿群体中较为常见,与脊柱裂导致脊髓、神经受到一定影响,影响了排尿反射弧的正常功能有关。
2.下肢异常
下肢无力:小儿可能会出现双下肢无力的情况,表现为走路不稳,容易摔跤等。这是因为隐性脊柱裂可能影响到支配下肢肌肉的神经,导致神经传导至下肢肌肉的信号异常,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支配,力量减弱。比如在行走时,相比正常儿童,有隐性脊柱裂的小儿可能需要更费力才能保持平衡和行走。
下肢感觉异常:部分小儿可能会感觉下肢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脊柱裂部位的神经受到影响,神经传导感觉的功能出现障碍,使得下肢接收的感觉信号异常,小儿可能会表现出对下肢触摸、温度等感觉的异常反应,如不愿意让别人触碰下肢等情况。
3.鞍区感觉异常
鞍区是指会阴部等区域,隐性脊柱裂可能影响到相应神经,导致小儿鞍区出现感觉减退等异常情况,如对鞍区的触觉、痛觉等感觉不敏感,这种情况在年龄稍大一些能表达感觉的小儿中可能会被发现,与脊柱裂病变部位影响到相应神经纤维,使得鞍区神经传导感觉功能受损有关。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一)婴儿期
婴儿期隐性脊柱裂症状可能不太典型,遗尿可能是相对较早出现的一个可能症状,但由于婴儿不会明确表达,可能表现为夜间尿布频繁湿透等情况。下肢无力等症状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因为婴儿主要是躺着或者被抱着,活动相对较少,所以可能需要通过定期体检等方式来早期发现隐性脊柱裂相关问题。
(二)幼儿期
幼儿期小儿开始逐渐学习行走等活动,此时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遗尿情况如果持续存在,就需要考虑隐性脊柱裂的可能。鞍区感觉异常等情况可能在小儿能配合检查感觉时被发现,但幼儿可能不太能准确描述感觉异常的情况,需要家长和医生仔细观察小儿的行为表现来判断。
(三)学龄前期及学龄期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活动增多,下肢无力、行走异常等症状会更影响其正常活动,比如在幼儿园或学校活动时,与其他正常儿童相比,有隐性脊柱裂的小儿可能在运动能力上有明显差距。遗尿情况如果持续,会对小儿的心理等产生影响,如可能导致小儿出现自卑等情绪问题,同时鞍区感觉异常如果存在,也会影响小儿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和日常活动中的自我保护等。
三、与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联
(一)生活方式
小儿的生活方式与隐性脊柱裂症状可能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如果小儿有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会使得原本存在的下肢无力等症状加重。例如,过度奔跑、长时间行走等可能会让有下肢无力的小儿感觉更加疲惫,活动能力下降更明显。
(二)病史
如果小儿有家族中类似隐性脊柱裂的病史,那么其患隐性脊柱裂的风险相对较高,出现相关症状的可能性也更大。另外,如果小儿既往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病史,那么隐性脊柱裂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可能会被掩盖或者加重,需要在诊断和评估时综合考虑既往病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