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常见类型有红痱、白痱、脓痱,分别有不同表现;环境因素中温度高、湿度大易诱发,皮肤因素如皮肤褶皱、清洁不当也会诱发;需与湿疹、接触性皮炎鉴别;预防及护理要调节环境温度湿度、做好皮肤清洁、穿合适衣物、减少出汗,若宝宝脸上小颗粒像痱子情况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一、痱子的常见类型及表现
(一)红痱(红色粟粒疹)
表现:成批出现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好发于小儿的额头、颈部、胸背部等部位,宝宝会感觉瘙痒、灼热。这是由于高温环境下,汗液分泌过多,汗腺导管堵塞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因为婴幼儿汗腺功能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在炎热环境中容易出汗,且皮肤褶皱处容易潮湿,导致汗腺导管堵塞。
(二)白痱(晶形粟粒疹)
表现: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轻擦易破,好发于宝宝的躯干部,尤其是胸背部,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多因高温时宝宝大量出汗,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所致。
(三)脓痱(脓疱性粟粒疹)
表现:多由红痱发展而来,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脓疱内容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好发于皮肤褶皱处及头颈部等,宝宝可能会有局部的瘙痒或疼痛,是因为痱子破损后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容易继发感染。
二、可能的诱发因素
(一)环境因素
温度: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如夏季气温持续在30℃以上,宝宝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多,如果不能及时蒸发,就容易导致痱子。例如在闷热的室内,宝宝活动后出汗,汗液不易散发,就容易长痱子。
湿度:湿度大的环境也不利于汗液蒸发,会增加长痱子的风险。比如南方的梅雨季,空气湿度大,宝宝皮肤表面始终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引发痱子。
(二)皮肤因素
皮肤褶皱:宝宝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皮肤相互摩擦,汗液不易排出,容易导致汗腺导管堵塞。比如肥胖的宝宝,皮肤褶皱更多,更易长痱子。
皮肤清洁:如果宝宝皮肤清洁不及时,汗液、灰尘等容易堵塞汗腺导管,增加长痱子的几率。例如宝宝玩耍后没有及时洗澡,汗液和污垢积聚在皮肤表面,堵塞汗腺。
三、与其他类似皮疹的鉴别
(一)湿疹
表现:湿疹多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皮疹形态多样,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等,病变部位多不对称,瘙痒明显,往往伴有皮肤干燥。而痱子主要是与出汗相关,好发于多汗部位,皮疹相对较单一,以密集的小丘疹、水疱为主。例如湿疹好发于宝宝的面部、四肢等部位,皮疹分布不局限于多汗区域,且皮肤干燥表现更明显。
(二)接触性皮炎
表现:有明确的接触史,宝宝接触某些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边界清楚,去除接触物后经过治疗恢复较快。而痱子与接触物质无关,是因出汗不畅引起,好发部位与出汗部位相关。比如宝宝接触了新的护肤品后出现皮疹,多为接触性皮炎,与痱子的发病机制不同。
四、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环境调节
温度与湿度控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可通过空调等设备将室温调节在26℃-28℃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在炎热天气,可经常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帮助汗液蒸发。
(二)皮肤护理
清洁皮肤:每天给宝宝洗澡1-2次,使用温和的婴儿沐浴露,洗澡时要注意清洗皮肤褶皱处,洗完后及时擦干水分,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例如洗澡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皮肤,而不是用力擦拭。
穿着合适:给宝宝穿宽松、透气、棉质的衣物,这样有利于汗液吸收和蒸发,避免穿紧身、不透气的衣物。比如选择棉质的短袖、短裤,避免穿化纤材质的衣服。
减少出汗:避免宝宝在高温时段剧烈活动,活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给宝宝喝少量的温开水,防止脱水,但不要一次喝太多。
如果宝宝脸上的小颗粒像痱子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出现脓疱、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