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检查,包括详细采集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及生活方式等病史,进行一般检查观察外貌、体重、黑棘皮症等,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情况,实验室检查性激素六项、血糖胰岛素水平、抗苗勒管激素及甲状腺功能等,超声检查观察卵巢形态,综合多方面信息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经量等;了解生育史,有无不孕情况;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因为该病可能有遗传倾向;同时还需关注患者的体重变化、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因为肥胖等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二、体格检查
(一)一般检查
观察患者的外貌,如是否有多毛现象,多毛主要分布在面部、下巴、胸部、腹部等部位,可根据毛发的浓密程度进行初步判断;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范围为18.5~23.9,超重或肥胖(BMI≥24)的患者需重点关注,因为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常见的伴随表现之一;检查有无黑棘皮症,黑棘皮症多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提示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二)妇科检查
一般通过双合诊等方式检查子宫和双侧附件的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多数情况下通过体格检查难以直接准确判断卵巢大小,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实验室检查
(一)性激素六项检查
1.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正常情况下,FSH略高于LH,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LH/FSH比值≥2~3,这是由于雄激素升高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LH分泌增多所致。
2.雄激素:血清睾酮、雄烯二酮等雄激素水平常升高,游离睾酮也可能升高,雄激素升高可导致多毛、痤疮等临床表现。
3.雌二醇(E):一般处于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无周期性变化。
4.孕酮(P):黄体期孕酮水平低于正常,提示排卵功能障碍。
5.泌乳素(PRL):多数患者泌乳素正常,若升高需排除垂体疾病等其他情况。
(二)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检查
1.空腹血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提示存在糖代谢异常风险。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可评估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表现为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升高及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
3.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水平常升高,反映胰岛素抵抗状态。
(三)其他指标
1.抗苗勒管激素(AMH):AMH水平升高,反映卵巢内小卵泡数目增多,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且不受月经周期影响,检测方便。
2.甲状腺功能:需检查甲状腺功能,因为甲状腺疾病也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并存,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状态,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月经紊乱等表现。
四、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观察卵巢形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超声下可见一侧或双侧卵巢内直径2~9mm的卵泡数目≥12个,卵巢体积增大,一般卵巢体积≥10ml提示可能存在异常。但超声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因为一些正常女性也可能出现少量小卵泡的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青春期患者月经紊乱等表现可能更突出,检查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育龄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更关注排卵等与生育相关的指标;对于有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病史采集中需更详细询问生活方式相关内容,并在检查后结合生活方式给予相应建议;有家族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需更加重视遗传因素的影响。总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检查需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