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腮腺炎分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由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传播致,细菌性多因金黄葡萄球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逆行感染引发。有局部肿胀疼痛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病毒性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性用抗生素等治疗,可通过接种疫苗、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体质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急性腮腺炎是由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腮腺急性炎症性疾病。按病因可分为病毒性腮腺炎和细菌性腮腺炎,其中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
二、病因
(一)病毒性腮腺炎
主要病原体是腮腺炎病毒,该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当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气后,病毒会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进而侵犯腮腺等腺体、神经系统等多种器官。例如在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流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较于成年人更易感染。
(二)细菌性腮腺炎
多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常发生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比如全身慢性疾病、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等情况,细菌可通过逆行感染等途径侵入腮腺引发炎症,成人相对更易因身体抵抗力等因素面临细菌性腮腺炎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腮腺区域的肿胀、疼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一般不发红(病毒性腮腺炎早期可能皮肤发红不明显,细菌性腮腺炎局部皮肤可能发红明显),张口或咀嚼时疼痛加剧。
(二)全身表现
病毒性腮腺炎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达到38-40℃左右,还可能出现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细菌性腮腺炎患者除了有腮腺局部的明显炎症表现外,全身症状相对更重,发热往往更为明显,体温波动较大,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观察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以及观察患者腮腺部位的肿胀、疼痛等典型局部表现和全身症状来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病毒性腮腺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性腮腺炎患者白细胞计数会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病毒学或细菌学检查:通过采集患者唾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细菌培养,若能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或培养出相应致病菌则可明确病因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一般情况下急性腮腺炎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但若需要鉴别诊断或了解腮腺内部详细情况时,可进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腮腺肿大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一)病毒性腮腺炎
目前对于腮腺炎病毒感染暂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吃易消化的软食等。对于发热、头痛、腮腺肿痛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使用退热药物(儿童需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方式,优先非药物降温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不当用药)缓解发热头痛等不适。
(二)细菌性腮腺炎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保持腮腺导管的通畅,可通过局部热敷等方式促进炎症消退,患者同样需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疫苗,一般婴儿在18-24月龄时接种一剂,入学前可再接种一剂加强免疫,这样能有效降低感染腮腺炎病毒的风险。
(二)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周围有腮腺炎患者,应让儿童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减少飞沫传播的机会。
(三)增强体质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的几率。特别是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其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