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经尿道上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饮水过少、卫生习惯不佳致细菌易滋生)、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或药物影响免疫功能)、医源性因素(导尿操作、膀胱镜检查破坏防御或黏膜致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急性膀胱炎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70%-80%。女性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引起感染。例如,女性在性生活后,细菌可能被带入尿道并向膀胱蔓延,尤其是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时更易发生。对于女性而言,生理结构特点使其相较于男性更易因大肠埃希菌感染引发急性膀胱炎。而男性如果存在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也会增加大肠埃希菌感染膀胱的风险,因为梗阻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膀胱内滋生。
其他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急性膀胱炎,但相对大肠埃希菌发生率较低。这些细菌感染膀胱的途径与大肠埃希菌类似,多通过尿道上行感染。
不良生活方式
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和膀胱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路滋生。例如,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可能因为忽视饮水,长时间处于尿液浓缩状态,从而增加急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饮水过少都是一个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儿童如果玩耍时忘记喝水,尿液浓缩也可能引发膀胱感染;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退,更容易出现饮水不足的情况,进而增加急性膀胱炎的发生几率。
卫生习惯不佳: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尤其是女性,大便后卫生纸由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容易将粪便中的细菌带到尿道引发感染。另外,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会使会阴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急性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儿童在便后如果不能正确擦拭,也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尿道和膀胱;老年人皮肤较为松弛,会阴部清洁相对困难,且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更要注意会阴部卫生,否则容易因卫生习惯不佳引发急性膀胱炎。
机体抵抗力下降
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并发急性膀胱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使得细菌更容易在膀胱内滋生引发感染。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抵抗力极低,也极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急性膀胱炎。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急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艾滋病患者则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采取严格的抗感染预防措施。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身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比如,器官移植患者为了防止排异反应,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患者发生急性膀胱炎的几率会明显增加。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能影响机体抵抗力的药物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泌尿系统的症状,一旦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炎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源性因素
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是常见的医源性引起急性膀胱炎的因素。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细菌进入膀胱提供了通道。据统计,留置导尿管1天,尿路感染发生率约为5%,超过3天,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在医院中,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以降低急性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因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加强尿管护理,定期更换尿管等;患者自身也需要配合,保持会阴部清洁。
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和膀胱黏膜,使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检查后如果没有做好尿道和膀胱的护理,也可能导致急性膀胱炎的发生。在进行膀胱镜检查前,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检查后会建议患者多喝水,以起到冲刷尿道的作用,降低感染风险。患者在检查后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