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特殊人群防护要点如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飞沫传播,即感染者咳嗽等呼出含病毒飞沫,健康人近距离吸入可能感染;密切接触传播,含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或皮肤后触黏膜,及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后触黏膜;气溶胶传播,在特定封闭、通风不良且病毒载量高的空间可能发生;还有母婴传播(风险低但特殊情况有潜在风险)、粪便口传播(无确凿广泛传播证据但要注意卫生)。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勤洗手、关注症状;老年人基础病多,减少外出、通风、加强营养,家人做好清洁;孕妇做好防护,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怀孕情况;免疫力低下人群严格防护并遵医嘱复诊调方案。
一、呼吸道飞沫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从口腔、鼻腔呼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通常大于5微米,可在空气中短距离传播。健康人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研究表明,在相对近距离(一般认为1米以内)接触感染者时,这种传播方式的风险较高。例如在一些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家庭聚集性感染事件中,家庭成员之间因近距离接触,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导致多人感染。
二、密切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如唾液、痰液、鼻涕等,或与感染者皮肤直接接触后,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睛等黏膜部位,就可能造成感染。比如护理未做好防护的感染者,在接触其分泌物后未及时洗手,再触碰自己的黏膜,病毒就有机会侵入人体。
2.间接接触:病毒污染了物品表面,健康人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眼等部位也可能被感染。有研究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扶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若这些地方被感染者触碰后,其他人再接触并触摸口鼻眼,就存在感染风险。
三、气溶胶传播
在特定环境下,如相对封闭、通风不良且病毒载量较高的空间内,含有病毒的飞沫可形成气溶胶并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例如在一些医疗机构的病房、实验室等场所,如果防护和通风措施不到位,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不过,在通常的户外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四、其他可能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大部分研究表明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较低,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母亲在分娩过程中病毒载量较高等,可能存在一定的母婴传播风险。不过这种情况相对罕见,还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明确。
2.粪便口传播:虽然在部分患者粪便中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但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通过粪便口途径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的广泛传播。然而,仍需注意个人卫生,如便后洗手等,以降低潜在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易感染。家长要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要为儿童佩戴合适的口罩。要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如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大多伴有基础疾病,感染后出现重症的风险较高。老年人要尽量减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日常要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如果家中有老年人,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回来要做好清洁,避免将病毒带回家传染给老人。
3.孕妇:孕妇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感染后可能对自身及胎儿产生影响。孕妇要严格做好防护,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若出现疑似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做出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这类人群感染风险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提升自身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