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防控,需从个人防护、环境防控、社交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多方面着手。个人防护要戴合适口罩、勤做手卫生;环境防控需通风换气、清洁消毒;社交行为要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健康生活方式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一、个人防护方面
1.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等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及以上防护口罩。这是因为口罩可以有效阻挡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不同类型口罩的防护效果有差异,N95/KN95等防护口罩对病毒的过滤效率更高。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选择适合其脸型的儿童专用口罩,确保贴合面部,减少泄漏。
2.手卫生:勤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洗手。用肥皂洗手时,应按照六步洗手法,在流动水下充分清洗,时间不少于20秒,能有效清除手上的污垢和可能沾染的病毒;使用免洗洗手液时,需将其涂抹于双手各个部位,直到完全干燥,一般需要揉搓20-30秒,酒精可以杀灭手上的病毒。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前、接触口鼻眼之前等时刻。
二、环境防控方面
1.通风换气:保持居住和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少于30分钟。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风险。对于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更应保证居住环境的通风,同时要注意避免直接吹冷风着凉。
2.环境清洁消毒:定期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消毒,如手机、门把手、电梯按钮、桌面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等合适的消毒剂。使用含氯消毒剂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稀释后使用,避免浓度过高对人体造成伤害;使用酒精时要远离火源,防止发生火灾。对于家庭环境中儿童的玩具等物品,消毒方式要选择温和且有效的,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三、社交行为方面
1.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保持社交距离可以减少飞沫传播的机会。在公共场所,如超市、医院等,要留意周围人员,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尤其是对于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远离可能感染的风险源。
2.避免聚集:减少前往人员密集且密闭的场所,如不必要的聚会、大型室内集会等。人员密集且密闭的场所空气不流通,病毒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例如,在流感季节等特殊时期,更要避免不必要的聚集活动,以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聚集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增加感染风险,所以这类人群应尤其注意避免聚集。
四、健康生活方式方面
1.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等,如每天应摄入适量的苹果、香蕉等水果,牛奶、鸡蛋、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均衡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营养均衡,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对于老年人,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降低感染风险。
2.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例如,对于患有关节疾病的老年人,不宜进行剧烈的跑步等运动,可以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3.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建议睡眠7-8小时,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应相应延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如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疾病的易感性。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重视充足的休息,尤其是对于孕妇、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充足的休息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