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是嗜肝DNA病毒,有完整的Dane颗粒及小球形、管形颗粒等形态,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对高温敏感,感染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感染后相关指标有变化,可致人体患急慢性乙肝,部分慢性乙肝会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同人群感染影响不同。
1.形态结构
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直径约42nm,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包膜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等成分;核心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病毒的DNA和DNA多聚酶等。
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由HBsAg组成,无病毒核酸,是乙肝病毒感染时大量存在的形式。
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同样由HBsAg组成。
2.病毒的生存特性
乙肝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例如,在30-32℃可存活6个月,在-20℃下可存活15年。但它对高温较为敏感,60℃10小时、100℃10分钟可使乙肝病毒失去传染性,121℃10分钟可将其彻底灭活。
3.感染途径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器械等侵入性医疗器具。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牙科诊所,若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在过去,因输血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随着血制品筛查的严格进行,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
母婴传播:分为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可能是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这种情况;产时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产后传播主要是通过母乳喂养及密切接触等方式,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可通过这些途径将病毒传染给婴儿。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如果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且没有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另一方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会增加。
4.感染后的人体反应及相关指标变化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物之一,只要感染了乙肝病毒,血液中通常就会出现HBsAg。它的存在表明体内有乙肝病毒感染,但不能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和传染性的强弱。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内,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到游离的HBcAg,通常是检测抗-HBc(乙肝核心抗体)来间接反映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抗-HBc包括IgM和IgG型,抗-HBcIgM阳性常提示乙肝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抗-HBcIgG阳性则多见于既往感染。
HBeAg:是乙肝病毒核心颗粒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当HBeAg转为阴性,抗-HBe(乙肝e抗体)转为阳性时,通常意味着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降低。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敏性高的指标,它反映了乙肝病毒的复制程度和传染性大小。乙肝病毒DNA载量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以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据统计,慢性乙肝患者中约有20%-30%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有3%-6%会发展为肝癌。
对于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慢性化,据报道,新生儿期感染乙肝病毒的儿童中,约90%会发展为慢性携带状态;而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部分可以清除病毒,只有少数会慢性化。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后,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病情可能会有变化,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有基础肝病(如丙肝感染、酒精性肝病等)的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往往更容易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