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皮疹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幼儿急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如猩红热、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非感染性因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及川崎病等。对于发热皮疹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儿童患者需考虑其年龄特点并遵循儿科用药原则等。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儿童多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低热、皮疹,皮疹先出现在面颈部,迅速蔓延至全身,一般2-3天消退。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风疹病毒感染后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发热和皮疹出现。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先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前驱症状,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向下蔓延至全身。其发病机制是麻疹病毒感染后在体内大量复制,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发热,同时病毒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皮疹形成。
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特点是突发高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多发生于颈部、躯干等部位。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在发热阶段是病毒大量繁殖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退热后机体开始产生抗体,从而出现皮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原发感染为水痘,多见于儿童,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患者先有发热,随后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等不同阶段的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病毒感染人体后,在皮肤等组织中增殖,引起发热和皮疹的病理过程。
细菌感染:
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皮肤伤口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皮疹消退后有脱皮现象。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引起机体发热和皮疹反应,毒素可导致皮肤血管充血等改变从而出现皮疹。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发热、红斑、表皮起皱、大片表皮剥脱等。细菌产生的毒素作用于皮肤,破坏表皮细胞间的连接,导致皮肤出现相应病变,同时引起机体发热。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多为淡红色斑丘疹)、关节肿胀疼痛等。发病机制涉及自身免疫紊乱,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和皮肤等组织,导致发热和皮疹出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虽多见于成年人,但儿童也可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病因与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如蝶形红斑等),皮疹的发生与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有关,同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发热。
药物过敏:
某些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发热皮疹。例如,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可在用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发热,皮疹可表现为斑丘疹、荨麻疹等。其机制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过敏反应,出现发热和皮疹。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相对成年人更易发生药物过敏相关的发热皮疹。
其他:
川崎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5天以上)、球结合膜充血、唇充血皲裂、皮疹(多形性红斑、猩红热样皮疹等)、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发病机制可能是感染等因素触发机体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等病变,从而出现发热和皮疹。
对于出现发热皮疹的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前的接触史、用药史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年龄特点,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处理时需充分考虑。例如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