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不同时期症状,儿童患者体温波动大、病情变化快,老年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合并基础疾病且恢复慢,孕妇患者需关注对胎儿影响及药物使用对胎儿的安全性。
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部分患者发热前有畏寒或寒战表现。例如在一些出血热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约80%以上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且体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较为常见,是由于病毒血症导致全身血管扩张、充血,颅内血管也受到影响,引起颅内压轻度升高或血管牵拉等因素导致头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腰痛: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受到病毒侵袭或免疫反应影响,以及肾脏等器官受累导致周围组织水肿等原因引起腰痛,疼痛可较为剧烈,影响患者的活动。
眼眶痛:主要是眼眶周围组织水肿、眼部血管受累等因素,导致眼眶内压力变化或神经受刺激引起眼眶疼痛,患者可感觉眼球后疼痛。
全身乏力:患者自觉全身疲倦,肢体活动无力,这与病毒感染引起的代谢紊乱、毒素吸收等多种因素有关。
低血压休克期症状
一般发生在发热4~6天,部分患者热退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表现,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还可出现尿量减少等情况。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少尿期症状
多发生在发热第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患者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例如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刺激胃肠道所致;还可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肺等呼吸系统症状,与体内液体过多、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肺功能改变有关;神经系统方面可出现嗜睡、抽搐、昏迷等表现。
多尿期症状
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随着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由少尿期的尿量逐渐增加至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进入多尿期。此期若尿量大量增加,而患者补充不足,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悸、腹胀等症状。
恢复期症状
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一般在病程的3~4周进入恢复期。此时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精神、食欲开始恢复,但仍可能有乏力等不适,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康复,一般来说,肾功能等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体力也逐步恢复。
不同人群出血热症状的特点
儿童患者
儿童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头痛等症状表述可能不清晰,但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在少尿期等阶段,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尿量等情况,因为儿童的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少尿等情况可能对其身体影响更为迅速。例如有研究显示,儿童出血热患者在少尿期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儿童机体免疫和器官功能相对不成熟有关。
老年患者
老年出血热患者发热期可能体温不一定很高,但全身中毒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容易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病程中可能会使病情复杂化。例如老年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因为其心脑血管的储备功能较差,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时更易影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在恢复期,老年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长时间来调养,且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与出血热康复的协同管理。
孕妇患者
孕妇患出血热时,除了上述一般症状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发热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胎盘的血供,导致胎儿缺氧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需要更加谨慎,要权衡对孕妇病情治疗和胎儿安全的影响,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例如在选择退热等治疗措施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方式,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