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下疝脊髓空洞会引发神经系统、运动功能及脊髓空洞相关等多方面症状,包括颈部等部位疼痛、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温度觉障碍、肌肉力量减弱、肌肉萎缩、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皮肤营养障碍、多汗或无汗等,儿童患者症状表现因自身发育等因素可能有独特之处。
一、神经系统症状
1.疼痛相关症状
颈部、肩部及上肢疼痛:约50%-70%的小脑下疝脊髓空洞患者会出现颈部、肩部及上肢的疼痛,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样、针刺样或隐痛。这是因为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能压迫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结构,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引发疼痛。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不安、对颈部、肩部或上肢的异常抵触等。成年患者则可明确描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
肢体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会向手部放射性分布,这是由于脊髓空洞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疼痛信号异常传导至上肢手部区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可能更难准确判断疼痛的放射性范围,但可通过观察其肢体动作和对身体部位的指向来初步推测。
2.感觉异常症状
肢体麻木:患者常出现上肢或手部的麻木感,这是因为脊髓空洞破坏了脊髓内的感觉传导束,影响了感觉信息的正常传递。对于成年患者,可自行感知麻木的部位和程度,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肢体的抓握不灵活、对冷热刺激的感觉迟钝等。例如,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小心触碰烫的物体却没有及时缩回手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感觉异常。
温度觉障碍:患者对温度的感觉出现异常,表现为对冷热的感知减退或过敏。部分患者会感觉肢体对温度的辨别能力下降,比如在冷热环境中不能准确感知温度变化。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体温调节和感觉认知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这种温度觉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但如果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儿童在接触不同温度物体时的反应与正常情况有差异。
二、运动功能相关症状
1.肌肉力量减弱
上肢肌力下降:随着病情进展,脊髓空洞可能影响支配上肢肌肉的神经,导致上肢肌肉力量逐渐减弱。患者会发现拿东西费力,如拿筷子、握笔等动作变得困难。儿童患者则可能表现为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迟缓,例如较同龄儿童更晚学会抓握、攀爬等动作。成年患者可能会出现提重物困难、上肢活动受限等情况。
下肢肌力变化:病情严重时,也可能累及下肢神经,导致下肢肌力减弱。患者行走可能变得不稳,容易跌倒。儿童患者在学步阶段可能会出现走路摇晃、容易摔跤等表现,家长需引起重视。
2.肌肉萎缩
上肢肌肉萎缩:长期的神经功能受损会导致上肢肌肉出现废用性或神经性萎缩,表现为上肢肌肉变细、松弛。成年患者可观察到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肉体积变小,儿童患者则可能在身体检查时发现上肢肌肉发育较同龄儿童迟缓,肌肉饱满度不足。
下肢肌肉萎缩:病情累及下肢时,下肢肌肉也会发生萎缩,表现为下肢腿围变细等。儿童患者若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
三、脊髓空洞相关症状
1.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痛温觉与触觉分离:这是小脑下疝脊髓空洞较典型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在脊髓空洞相应节段内,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相对保留。例如,患者可能能感觉到物体的接触,但无法感知物体的冷热和疼痛刺激。儿童患者由于自身表达能力限制,可能通过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来间接体现,如对疼痛刺激无明显躲避反应等。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皮肤营养障碍:脊髓空洞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后,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指甲变形等。儿童患者的皮肤相对娇嫩,更容易出现皮肤营养障碍相关表现,如皮肤干燥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皮肤,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成年患者也可能出现皮肤弹性下降等情况。
多汗或无汗:部分患者会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域的多汗或无汗现象。儿童患者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可能表现出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出汗情况,如在较凉爽环境中仍出汗较多,或在较热环境中出汗较少等。成年患者则可自我感知身体局部的出汗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