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腮腺炎引流有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引流后护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准备工作包括评估患者和环境准备;操作步骤为消毒、麻醉、切开引流;引流后要伤口护理和全身支持治疗;儿童患者要加强沟通安抚,老年患者需监测生命体征防并发症、关注营养。
一、化脓性腮腺炎引流的准备工作
1.患者评估
首先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因为儿童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若患者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评估血糖控制情况,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
详细检查化脓性腮腺炎的局部情况,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波动感等。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辅助定位,确定最佳的引流部位。
2.环境准备
选择清洁、消毒良好的手术室或换药室,保证操作环境符合无菌要求。调节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一般维持在22-25℃,避免患者因温度不适导致机体应激,影响手术或操作过程。
二、化脓性腮腺炎引流的操作步骤
1.消毒
用碘伏从脓肿周围向中心区域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脓肿边缘至少5cm。对于儿童患者,消毒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和不适。消毒需进行2-3遍,确保局部皮肤达到无菌状态。
2.麻醉
一般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对于儿童患者,可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注射时要缓慢进针,分散进针点,减少患儿的疼痛。根据脓肿的位置和大小,准确注射麻醉药物,保证手术区域无痛觉。
3.切开引流
选择波动感最明显的部位作为切开点。对于浅表的脓肿,用手术刀沿皮纹方向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进入脓腔。如果是较深的脓肿,可能需要借助血管钳等器械逐步分离组织进入脓腔。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解剖结构相对稚嫩,更要精细操作,防止造成额外损伤。
进入脓腔后,用止血钳等器械撑开脓腔,充分引流脓液。将脓液彻底引出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清除残留的坏死组织和脓液。
三、引流后的护理
1.伤口护理
定期更换引流条,一般根据引流液的量和性质来决定更换频率。如果引流液较多,可1-2天更换一次;引流液较少时,可2-3天更换一次。更换引流条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避免患儿躁动导致引流条移位或伤口出血。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包括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若引流液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常颜色(如绿色、有异味等),提示可能有感染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
2.全身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足够的奶量或适合的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患者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儿童可使用温水擦浴等方式降温,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物,除非体温过高且有明显不适。对于成人患者,可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药物禁忌证。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在引流前后的护理中,要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向家属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配合。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使用温和的语言安抚患儿。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为儿童的机体恢复相对较快,但也容易出现病情变化,如发热反复等情况,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在引流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手术刺激的耐受能力较差,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异常等情况。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鼓励老年患者咳嗽、咳痰,对于无力咳痰者可协助其翻身、拍背等。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需保证其营养摄入以促进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