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治疗方式选择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应对。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体重管理和盆底肌训练(含凯格尔运动及生物反馈辅助训练);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如阴道托)、手术治疗(如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综合评估健康状况选择治疗,孕产妇产后尽早做盆底肌训练,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排除疾病因素。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体重管理: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减轻体重是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体重减轻5%-10%可使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腹部压力,进而加重尿失禁情况,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例如每日减少热量摄入并结合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2.盆底肌训练
凯格尔运动:无论年龄、性别,都可以进行。女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男性也同样适用。具体方法是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的力量,从而改善压力性尿失禁。对于有生育史的女性,由于分娩可能会对盆底肌造成损伤,更应重视盆底肌训练;而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功能也可能下降,也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来维护盆底肌功能。
生物反馈辅助训练:对于一些难以准确掌握盆底肌训练方法的人群,可借助生物反馈设备。生物反馈能让患者直观地了解盆底肌的活动情况,从而更精准地进行训练,提高训练效果。比如通过仪器显示盆底肌收缩时的肌电信号等,帮助患者正确发力。
二、治疗方式选择
1.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可用于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如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它可以增加尿道阻力。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
2.器械辅助治疗
阴道托: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阴道托通过放置在阴道内,支撑尿道和膀胱颈,增加尿道阻力来改善尿失禁症状。但使用阴道托需要定期取出清洁,并且要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阴道托,避免引起阴道黏膜损伤等问题。对于老年女性,阴道托的使用需要考虑阴道的弹性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3.手术治疗
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是目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通过将合成材料制成的吊带无张力地悬吊于尿道中段,增加尿道阻力来治疗尿失禁。该手术效果较为确切,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出血、感染、膀胱损伤等,术后需要患者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进行恢复。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手术以及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盆底肌功能减弱等原因,压力性尿失禁较为常见。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避免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因为老年人群可能存在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容易引发咳嗽。在治疗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于手术治疗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优先考虑对身体创伤较小的治疗方式。
2.孕产妇:孕产妇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发人群。在孕期,随着胎儿的增大,腹压增加,容易出现尿失禁情况。产后要尽早开始盆底肌训练,因为产后是恢复盆底肌功能的关键时期。对于有难产史等情况的孕产妇,更要重视盆底肌的康复训练,以减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同时,孕产妇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3.儿童:儿童压力性尿失禁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出现也需要重视。对于儿童,首先要排除先天性的泌尿系统等疾病因素。如果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等引起,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等。儿童压力性尿失禁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引导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训练等,并且要避免给儿童使用不适合的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