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传染性因病因而异,病毒性急性肝炎具传染性,非病毒性一般无。甲型经消化道传播,乙母婴、血液、性传播,丙血液传播,戊粪-口传播且老人感染重。预防上甲戊注意饮食卫生、接种疫苗,乙接种疫苗、避免不安全行为,丙避免血液暴露,孕妇、儿童、老人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急性肝炎的传染性情况
急性肝炎是否具有传染性取决于其病因。
病毒性急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和性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丁型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才能发生,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导致大规模暴发。
非病毒性急性肝炎: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例如药物性肝炎(由药物引起的肝脏炎症)、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等,这些病因导致的急性肝炎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
二、不同类型急性肝炎的具体情况
(一)甲型急性肝炎
传播方式: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比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个人卫生习惯不佳,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蔬菜水果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相对不完善,若接触到甲肝病毒,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但一旦感染后多数可痊愈。
发病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起病较急,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
(二)乙型急性肝炎
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是重要途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血液传播方面,接受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输注、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含有血液的物品都可能感染;性传播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也有感染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感染乙肝后容易慢性化;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多数可清除病毒,转为痊愈。
发病特点: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6个月,起病相对较缓,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有症状的患者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表现。
(三)丙型急性肝炎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有静脉药瘾史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因为共用注射器容易传播丙肝病毒。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后,多数会转为慢性感染。
发病特点:潜伏期一般为2-26周,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戊型急性肝炎
传播方式: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水源污染是导致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比如洪水过后,水源被粪便污染,饮用后容易感染戊肝病毒。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老年人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
发病特点:潜伏期平均为40天左右,起病急,常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区疼痛。
三、预防急性肝炎传染的措施
(一)病毒性急性肝炎的预防
甲型和戊型肝炎: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水果要洗净去皮,喝开水,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被粪便污染。对于易感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和戊肝疫苗来预防。
乙型和丙型肝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按照程序完成全程接种;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输血等行为,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性传播风险;对于丙型肝炎,目前暂无疫苗预防,主要是避免血液暴露。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若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进行母婴阻断,在孕期、分娩时和产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儿童接种疫苗要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等相关疫苗;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避免血液暴露等情况,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