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积食推拿法包括清胃经、揉板门、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等常用穴位及操作,操作前要准备适宜,操作时注意力度和时间,适用一般饮食不当或胃肠功能弱易积食的婴儿,禁忌皮肤有问题、患急腹症、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的婴儿。
一、婴儿积食推拿法的常用穴位及操作
(一)清胃经
1.穴位位置:胃经位于小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2.操作方法:家长用拇指桡侧缘从小儿拇指根向拇指尖直推,操作次数一般为100-300次。清胃经可清泻胃火,对于婴儿因积食引起的胃脘胀满等有一定缓解作用,有研究表明通过对胃经的推拿刺激,能调节胃肠蠕动功能。
(二)揉板门
1.穴位位置:板门位于小儿大鱼际平面。
2.操作方法:用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平面,揉法时拇指端吸定于穴位上,做环旋运动,揉100-200次。揉板门能够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对婴儿积食导致的食欲不振等有改善作用,临床观察发现揉板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
(三)摩腹
1.操作方法:家长用手掌掌面或四指摩小儿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做环形顺时针摩动。摩腹面积要大些,频率一般每分钟120-160次,摩5-10分钟。摩腹能促进婴儿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积食引起的腹胀等不适,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摩腹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
(四)揉中脘
1.穴位位置:中脘位于小儿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2.操作方法:用拇指或掌根揉小儿中脘穴,揉法时手指或掌根吸定穴位,做轻柔的环旋揉动,揉50-100次。揉中脘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对婴儿积食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有调理作用,相关实验显示揉中脘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
(五)按揉足三里
1.穴位位置:足三里位于小儿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2.操作方法:用拇指端按揉小儿足三里穴,按揉时拇指端用力适中,一按一揉,按揉30-50次。按揉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对于婴儿因积食导致的身体虚弱、消化不良等有改善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按揉足三里能调节婴儿的消化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婴儿积食推拿法的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准备
1.推拿前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5-28℃左右,避免婴儿受凉。因为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受凉可能会加重积食不适或引发其他疾病。
2.家长要洗净双手,修剪指甲,避免划伤婴儿皮肤。婴儿皮肤娇嫩,指甲过长易在推拿过程中损伤皮肤。
(二)操作时注意事项
1.推拿力度要适中,以婴儿皮肤不发红为宜。因为婴儿皮肤薄嫩,力度过大易引起皮肤损伤,力度过小则达不到推拿效果。一般根据婴儿的耐受程度来调整力度,对于较小的婴儿,力度更要轻柔。
2.推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推拿10-15分钟即可。过长时间的推拿可能会让婴儿产生不适,引起哭闹等情绪反应。可根据婴儿积食的严重程度适当调整时间,但一般不超过20分钟。
(三)特殊情况处理
1.若婴儿皮肤有破损、湿疹等情况,应避免在相应部位进行推拿。因为推拿可能会刺激破损皮肤,导致感染等情况加重。
2.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婴儿,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炎等,推拿前应咨询医生意见。这些婴儿身体状况特殊,推拿不当可能会影响病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推拿操作。
三、婴儿积食推拿法的适用人群及禁忌人群
(一)适用人群
1.一般月龄较小、因饮食不当出现积食症状的婴儿,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因母亲饮食过于油腻导致婴儿积食,人工喂养的婴儿因奶粉喂养量不当出现积食等情况,可尝试通过推拿法来缓解积食。
2.对于月龄稍大,但胃肠功能较弱,容易出现积食情况的婴儿也适用。
(二)禁忌人群
1.皮肤有感染、破损、皮疹等情况的婴儿禁止进行推拿。如婴儿局部皮肤有脓疱疮等,推拿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
2.患有急腹症的婴儿,如肠套叠、肠梗阻等,禁止推拿。因为推拿可能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3.有出血倾向或患有血液病的婴儿禁止推拿。推拿可能会引起局部出血或加重出血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