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表现多方面,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大运动、精细运动落后,姿势因肌张力异常改变)、肌张力异常(增高时肌肉硬、阻力大,减低时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大)、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还可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感知觉障碍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生长发育,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对特殊人群中的患儿要给予关爱并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改变,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出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上肢屈肌张力增高时表现为手紧握拳、上肢内收内旋等。这是由于脑损伤后,肌肉的紧张度发生变化,正常的肌肉平衡被打破,从而呈现出异常的姿势状态。对于婴幼儿来说,在襁褓中换尿布时可能就会发现肢体活动不灵活,姿势与正常婴儿不同。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如痉挛型脑瘫患儿,检查时可发现四肢肌张力增高,尤其是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明显。肌张力增高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肉的调控,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肢体活动不灵活,穿衣时手臂很难穿过袖子等。
肌张力减低:弛缓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肌力减弱。这类患儿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头颈部不能保持中立位,容易后仰等。肌张力减低是由于脑部受损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减弱,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紧张度,从而出现肌肉松软的表现。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一般在3-4个月时消失。而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甚至持续存在。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婴儿3个月后应消失,若脑瘫婴儿4个月后仍存在该反射,就提示可能存在脑部运动功能发育异常。原始反射是婴儿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种表现,其延迟消失反映了脑部神经发育的异常情况。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儿童在一定月龄后会出现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反射。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往往减弱或缺失,比如当让脑瘫婴儿站在床边时,不会出现正常婴儿那种防止跌倒的保护性抬腿动作。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身体对外部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无法正常产生。
其他表现
智力障碍:约有2/3的小儿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认知、语言、学习等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智力障碍的发生与脑部受损的部位和程度有关,脑部损伤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功能区域,导致患儿在智力发育方面出现迟缓。例如在学习新事物、理解语言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语言障碍:不少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可能影响了语言中枢或与语言相关的神经通路,导致语言的理解、表达功能出现异常。比如正常婴儿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词语,而脑瘫婴儿可能2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说话,或者说话内容不清晰。
癫痫发作:部分小儿脑瘫患儿会合并癫痫,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对于有脑瘫的小儿来说,脑部的损伤使得神经元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异常放电而引发癫痫。
感知觉障碍:有些脑瘫患儿存在感知觉障碍,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触觉异常等。例如部分患儿可能有斜视、视力减退,或者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等。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影响了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或感觉中枢,导致患儿对外部感知觉的处理出现异常。
小儿脑瘫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涉及运动、肌张力、反射、智力、语言、癫痫、感知觉等多个领域。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小儿有上述异常表现中的一种或多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改善患儿的预后。对于特殊人群中的小儿脑瘫患儿,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等治疗措施,帮助患儿最大程度地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