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的诊断需综合考虑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发作时双肺哮鸣音、抗哮喘治疗有效、除外其他疾病,符合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呼气峰流速昼夜变异率≥20%之一可诊断哮喘,婴幼儿、有特殊病史儿童诊断有注意事项,诊断中要避免过早用不恰当药物干扰。
一、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
(一)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1.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特点
婴幼儿:喘息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反复咳嗽,以夜间和清晨为重,运动后咳嗽加重等。部分婴幼儿可能因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发喘息发作,且容易反复,需密切观察。
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喘息、气促等症状相对较典型,能明确表述不适感受,在接触上述诱因后症状容易发作或加重。
(二)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1.听诊特点:医生通过听诊器可听到双肺出现哮鸣音,这是由于气道痉挛,气流通过狭窄气道产生的声音。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且延长是哮喘发作时的典型体征,但需要排除其他能引起喘息的疾病导致的类似体征。
(三)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1.抗哮喘治疗有效表现: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抗哮喘药物后,喘息、气促等症状能明显缓解,例如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后,症状在短时间内改善。自行缓解多发生在儿童接触诱因去除后,症状逐渐减轻。
(四)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1.需鉴别的疾病
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如先天性喉喘鸣,多在出生后即出现吸气性喉鸣,可通过喉镜等检查鉴别,其症状与哮喘发作时的呼气性哮鸣音等表现不同。
异物吸入:有明确异物吸入史,可出现突然的呛咳、喘息等症状,胸部X线或CT等检查可发现异物影。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可引起咳嗽等症状,尤其在平卧时明显,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可鉴别。
(五)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哮喘
1.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原理:通过吸入特定的激发物质,诱发气道痉挛,从而测定气道反应性。对于怀疑哮喘但症状不典型的儿童,支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
操作及判断:一般采用吸入组胺或醋甲胆碱等激发剂,观察患儿吸入前后肺功能的变化。如果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则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持哮喘诊断。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方法:吸入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15分钟后复测肺功能。
判断标准:FEV增加≥12%,且FEV绝对值增加≥200ml,可判断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3.连续2次以上(含2次)呼气峰流速(PEF)昼夜变异率≥20%
监测方法:使用便携式呼气峰流速仪,在清晨和傍晚定时监测PEF。
意义:PEF昼夜变异率是反映气道可逆性的重要指标,变异率≥20%提示气道存在高反应性,支持哮喘诊断。
二、特殊人群(儿童)在哮喘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注意事项:婴幼儿哮喘诊断相对较困难,因为其喘息症状不典型,容易与毛细支气管炎等疾病混淆。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过敏史(如父母是否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观察喘息发作的频率、诱因等。同时,对于反复喘息的婴幼儿,需要多次评估,因为部分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喘息可能会缓解或发展为典型哮喘。
(二)有特殊病史儿童
1.有过敏史儿童:如果儿童有明确的食物过敏(如对牛奶、鸡蛋等过敏)、花粉过敏等情况,在出现喘息等症状时,更要警惕哮喘的可能,因为过敏因素是哮喘常见的诱因之一,诊断时需综合考虑过敏史与喘息症状的关系。
(三)用药方面
1.禁忌:在诊断过程中,应避免过早使用不恰当的药物干扰诊断。例如,不应随意长期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来掩盖病情,影响准确诊断。要严格遵循诊断流程,依据客观检查结果来明确是否为哮喘,而不是仅凭药物的短期效果来判断,因为药物可能会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替代准确的诊断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