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与膀胱癌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特点上均有不同,膀胱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等,治疗以一般及药物治疗为主;膀胱癌是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等,治疗根据分期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各有其发病及治疗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膀胱炎: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的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等经尿道逆行感染膀胱,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膀胱炎,性生活、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因素可增加膀胱炎发生风险。
膀胱癌:膀胱癌是指膀胱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苯胺类化学物质)、吸烟、慢性膀胱炎、遗传因素等有关,其中吸烟是膀胱癌重要的高危因素,吸烟人群患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3-4倍。
二、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血尿多为终末血尿,一般程度较轻,不伴有明显的排尿困难,全身症状通常不明显,如无并发症,体温一般正常。
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肿瘤较大或堵塞膀胱出口,可引起排尿困难,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检查方法
膀胱炎: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壁是否增厚等情况,但对于膀胱炎的诊断特异性不如尿液检查。
膀胱癌: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血尿,尿细胞学检查可查找癌细胞,但阳性率有限。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最直接、重要的方法,可直接观察膀胱内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膀胱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等;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膀胱炎: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膀胱的作用,注意休息。
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一般疗程较短,通常3-7天。
膀胱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可配合膀胱灌注化疗,如卡介苗、丝裂霉素等。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根据情况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五、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膀胱炎多由上行感染引起,常与尿布使用不当、个人卫生差等有关,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除了膀胱刺激症状外,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治疗时应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且需足量足疗程使用;儿童膀胱癌极为罕见,若发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方案相对更为谨慎,多需在保障儿童生存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容易发生膀胱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更易患膀胱炎,且绝经后女性膀胱癌的发病风险也可能增加,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女性在性生活前后应注意外阴清洁,减少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对于绝经后女性可考虑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等改善尿道黏膜状况。
男性:男性膀胱炎相对女性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有关,男性膀胱癌的发病与吸烟等因素关系密切,男性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较高,男性应注意避免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的男性应积极治疗,以降低膀胱炎及膀胱癌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膀胱炎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尿频、尿急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为突出表现,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老年人膀胱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恶性程度可能较高,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