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前列腺炎分急性和慢性,发病与病原体入侵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及生活方式有关,表现为相应症状,检查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治疗分急性抗感染及对症、慢性综合个体化;前列腺增生与年龄相关,机制与雄激素等有关,有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检查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病原体入侵或遭受非感染性因素刺激而引发的炎症反应。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病原体感染是其重要致病因素,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经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
前列腺增生: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进展性疾病,主要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发病机制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和前列腺间质-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通常50岁左右开始出现相关病理改变,60岁左右症状逐渐明显),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随着年龄增加,体内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促使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增生。
二、临床表现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症状,会阴部、耻骨上区等部位疼痛不适。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迁延,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骨盆区域如会阴部、下腹等部位反复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减退、早泄等,精神心理方面可能有焦虑、抑郁等表现,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可能加重局部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前列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尿频、夜尿增多等)、排尿期症状(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排尿费力等)和排尿后症状(尿不尽、尿后滴沥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部分患者因长期排尿困难,可能并发膀胱结石、尿路感染、肾功能损害等,年龄较大的患者更易出现这些并发症,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情有逐渐加重趋势,影响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三、检查方法
前列腺炎
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等;尿液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及病原体类型,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观察前列腺大小、结构等,但对于前列腺炎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超声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前列腺相关疾病。
前列腺增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肾功能检查可评估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有助于与前列腺癌鉴别,因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可能有相似症状,PSA检查是重要的鉴别手段之一。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形态及内部结构,还能测定残余尿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在怀疑有前列腺癌等其他病变时。
四、治疗原则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要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生活方式上要避免久坐、戒酒等。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包括抗感染(若为细菌感染性)、改善排尿症状(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缓解疼痛(非甾体抗炎药等)、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如规律性生活、避免久坐、适度运动等,不同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
前列腺增生
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的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进展。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可改善排尿症状、缩小前列腺体积等,药物治疗需长期服用,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调整用药。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如反复尿潴留、膀胱结石、肾功能损害等,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需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或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