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感染致脑内化脓性炎症及局限性脓肿形成,与感染源侵入途径、机体免疫等因素有关,有急性感染期、脓肿形成期、晚期不同表现,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延误可致严重后果,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脑内化脓性炎症、局限性脓肿形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差异不大,通常与感染源的侵入途径、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感染源侵入途径
1.邻近感染灶蔓延:如中耳炎、乳突炎可蔓延至颅内形成脑脓肿,多见于儿童,因为儿童的乳突气房发育较好,且乳突小房与硬脑膜窦关系密切,感染容易通过骨缝或血管蔓延;鼻窦炎也可引起额叶或颞叶的脑脓肿。
2.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脑部,常见的原发感染灶有肺部感染、心内膜炎等。例如,肺部感染时,细菌可通过动脉系统到达脑部;心内膜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血流进入颅内。
3.颅脑外伤:开放性颅脑外伤时,细菌直接侵入颅内引起感染,伤口污染越严重,发生脑脓肿的风险越高;闭合性颅脑外伤后,异物(如碎骨片等)存留颅内也可能成为感染源。
(二)发病机制
细菌进入脑内后,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形成小的感染灶,随着炎症的进展,感染灶逐渐扩大,中心形成脓液,周围有肉芽组织包绕形成脓肿壁。炎症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细胞会参与反应,但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的细菌毒力较强,炎症难以局限,就会形成脑脓肿。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感染期
患者可有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全身感染症状,同时可伴有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等,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脑膜引起的。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等变化。
(二)脓肿形成期
1.颅内压增高症状:随着脓肿的形成,颅内压逐渐升高,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呕吐(呈喷射性)、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头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儿童颅内压增高时可能还会出现前囟饱满、头围增大等表现。
2.局灶性症状:根据脓肿所在的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额叶脓肿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表情淡漠、记忆力减退等;颞叶脓肿可出现癫痫发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等;小脑脓肿可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行走不稳等。
(三)晚期
患者病情严重,颅内压极度增高,可发生脑疝,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及生命。
四、辅助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诊断脑脓肿的常用方法,可早期发现脓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环形强化。对于儿童,头颅CT检查相对安全,但也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2.头颅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在早期脓肿尚未完全形成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脓肿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呈环形强化,且可以更好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2.腰椎穿刺:一般情况下,颅内压增高明显时禁忌行腰椎穿刺,以免诱发脑疝。若颅内压不高或病情允许,腰椎穿刺可发现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增多等。
五、治疗
脑脓肿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需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手术治疗包括穿刺抽脓术、脓肿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大小、部位等因素选择。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同时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
六、预后
脑脓肿的预后与脓肿的大小、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恢复情况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早期规范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