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麻风疫苗一周后孩子发烧,需密切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包括不同年龄段正常体温范围、精神状态等,可采取解开衣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措施,出现体温超38.5℃经物理降温不下降、持续升高、精神极差、抽搐、呼吸急促、频繁呕吐腹泻伴脱水、有神经系统症状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注意。
一、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
1.体温监测
首先要密切监测孩子的体温情况,不同年龄段正常体温范围略有不同,一般儿童口腔温度为36.2-37.3℃,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为36-37℃。如果是腋下体温,当体温在38.5℃以下时,属于低热范围;38.5-39℃为中度发热;39℃以上为高热。要每间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详细记录体温变化情况。
对于婴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要仔细观察,除了体温,还要注意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如果婴儿打完麻风疫苗一周后发烧,要观察是否有嗜睡、烦躁不安、拒奶等表现。
2.一般情况观察
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若精神状态尚可,能正常玩耍、互动,说明病情相对较轻;若精神萎靡,总是想睡觉,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同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等异常情况,因为麻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能会有皮疹表现,但一般疫苗接种后皮疹多在接种后较短时间出现,一周后出现皮疹需考虑其他原因,但也不能排除特殊情况。
二、物理降温措施
1.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基本物理降温方法
解开衣物: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和被褥,以利于散热,但要注意避免着凉。比如对于婴幼儿,不要包裹得过于严实,松开包被,让皮肤能够更好地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孩子的身体,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左右。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擦浴面积不宜过大,动作要轻柔。因为温水擦浴可以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孩子的额头、颈部两侧等部位,退热贴中的凝胶成分可以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起到辅助降温的作用。退热贴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孩子,但要注意如果皮肤有破损或过敏情况则不宜使用。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相关情况
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8.5℃,且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体温持续升高,如每隔1-2小时测量体温,体温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对于婴儿,由于其病情变化较快,即使体温不是很高,但如果伴有精神差、拒奶等情况,也需要尽快就医。
另外,如果孩子体温持续低于38.5℃,但精神状态极差,比如长时间昏睡、不哭不闹,或者出现抽搐等情况,也必须立即就医。抽搐是比较危险的症状,可能提示孩子出现了严重的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伴随症状情况
当孩子打完麻风疫苗一周后发烧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幼儿超过40次/分钟,这种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肺部感染等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还有如果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且频繁呕吐、腹泻导致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时,也需要尽快就医。此外,如果孩子出现头痛、颈部僵硬等神经系统症状,也应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疾病有关。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
婴儿的体温调节功能更弱,发烧时更要谨慎处理。在物理降温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方法,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因为婴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同时,婴儿病情变化快,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精神、体温等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送往医院。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
如果孩子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打完麻风疫苗一周后发烧时要格外小心。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发烧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哮喘的孩子,发烧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所以这类孩子发烧后要更积极地监测病情,并且及时就医,让医生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



